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有抗日救国义勇军、抗日自卫军、青年义勇军、大刀会、红枪会、自卫团、山林队等自发抗日武装。1933年夏,自发的抗日武装大部溃散。东北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大力巩固和发展游击队,至年底,组织了南满、东满、珠河、饶河、密山、宁安、汤原游击队和吉林反日工农义勇队、抗日救国游击军等。1934年11月起,在上述游击队基础上,先后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军;1935年夏发展至6000余人;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危,坚持战斗,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日伪长期封锁,加上国民党的歪曲报道和欺骗宣传,1937年全面抗战后,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几乎被人遗忘。
1945年9月,东北局书记彭真、委员陈云和抗联领导人周保中、冯仲云等在沈阳胜利会师。彭真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3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出征后,南方红军的3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陈云指示冯仲云着手全面总结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斗争的历史,以便广泛宣传。
冯仲云(1906—1968)是东北抗联中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将领。他是清华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投笔从戎到哈尔滨,以数学教授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等职。1946年1月16日起,冯仲云著《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在《哈尔滨日报》《北光日报》连载,随后由哈尔滨青年出版社、辽东建国书社等印成单行本发行。该书较客观系统地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发生、发展和抗争的历程,翔实记录了杨靖宇、赵一曼、冷云、梁树林、李升等英雄故事,对抗联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冯仲云在该书《卷头语》中写道:“烈士们殷红的血迹,在松花江岸,关东平原仍然到处斑斓,他们的忠魂萦绕着长白峰峦,兴安森林,这个东北人民之光荣,我们是永远不会也不能遗忘的,我们的历史任务,是要把这个光荣,载在伟大中国人民英勇抗日斗争的史册上,使之留下痕迹,以志纪念,以教后人。”他热切希望“苦斗尚存的抗联同志,尤其是一、二路军同志,抗救同志,抗联抗救的遗族,曾知道抗联抗救活动的人们,都要来回忆,多写作,多搜集,写苦战记、苦斗记、苦囚记、苦刑记,写烈士传……搜集抗联抗救的各种旧文件遗物,日寇的各种记载、文件等。我们要对得起死者,我们无论如何要完成这一巨伟的工作”。此后不久,冯仲云接连在报纸上发表了《抗联的创造者罗登贤同志》《黑龙江省著名的民族英雄于天放》《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领导者之一张寿篯(即李兆麟)》等一系列文章。
1952年12月,冯仲云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正式任命时间为1953年3月27日。他自豪地称:“我领导的不是几百、几千,而是几百万大军(图书)。”他大力倡导革命文献和近现代名家手稿等新善本(相对于古籍善本而言)征集整理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国图的新善本文献收藏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其中包括《东北抗日联军游击实录》《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等珍贵抗联史料。
1953年8月,冯仲云和周保中被东北军区聘请参加抗日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工作。195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成立,东北地区经常有党史工作者访问冯仲云,不管是省里的、地区的、县里的,他都热情接待访谈。中共黑龙江省委研究所汇集《冯仲云同志访问专辑》就有26篇,约14万字。此外,他还利用生病休养期间撰写了《艰难历程》《1940年及克山奇袭》《卢家窝棚遇敌记》等回忆录。
2013年4月,冯仲云的五名子女向国家图书馆无偿捐赠了冯仲云手稿资料18种,包括《追怀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同志》《东北抗日联军史实提纲》《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战斗生活的回忆》《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等重要文献。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了解到1954年11月11日冯仲云曾在“中共党史专题报告会”上作了《在东北抗日联军战斗生活的回忆》的报告,《东北抗日联军史实提纲》就是该报告的提纲手稿。该报告于1960年作为内部参考资料《革命史料专题丛刊》之一印行。此外,在杨靖宇(1905—1940)将军逝世十五周年、李兆麟(1910—1946)将军逝世十周年之际,冯仲云再次撰写回忆文章以志纪念。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结尾云:“东北抗联在默默中和敌人搏斗了14年,在这个悠久的岁月里,造成几许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很多在战斗中牺牲了,对这些为祖国而流血的先哲烈士们,我们当怎样去纪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们的志气是超卓的,他们的毅力是坚决的,他们都能整个地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勇敢的精神。”
抗联精神的传承和记忆,因为有了冯仲云的忠实记录、挖掘保护和不遗余力的宣传而更加光彩夺目。
(国家图书馆 孙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