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臣
一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一群朴实无华的农民、一个勇敢无畏的探路者、一段割舍不下的黑土情,这既是现代评剧《千里沃野》的创作支点,也是贯穿于整部戏的中心旨归。
该剧由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导演,在导演手法上,诗化意象是王晓鹰导演的一贯追求。正如他在导演越剧《赵氏孤儿》时说的那样:“话剧导演排戏曲,需要对戏曲有尊重之情和理解之心,也需要给戏曲带来新的生命活力。”戏曲新剧目创作如意欲寻求创新突破,在表演和导演的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强调一个“新人物”的形象塑造,重视人物内心具体情感活动的表达,适当加强人物之间表演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还应既保持原有美质、继承传统,又寻求创新突破、发展传统,有意识地在更高层次上领悟、践行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追求以神为重的“神形兼备”、以意为重的“意境交融”、以情为重的“情理统一”的境界,在舞台演出中创造“诗化意象”。
在《千里沃野》的创作定位上,以“诗化风格”贯穿始终。着力用意象化、情感化的场面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写成诗意的底蕴。入社还是不入社只是表层现象,故事的真正动力和根源则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因此,在舞台呈现上,无论是舞蹈语汇还是音乐表达,都力图诗意地再现人物情怀,传达几十年来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农民与土地生死相依的关系,传达世世代代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眷恋之情。如剧中的祭祀场面,一群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捧金黄饱满的稻谷,是对祖先的怀念与追思,更是对土地的敬重与敬畏。
中国传统戏曲是具有高度“舞台假定性”的戏剧演出艺术。在本剧中,王晓鹰导演充分运用了这种“假定性”,如舞台上的演员既是歌舞队的一部分又是村民的一部分,他们可随时跳进跳出、自由转换,自然而无任何刻意之感。
在一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早已与黑土地融为一体、血脉相连,他们用生命捍卫着这片黑土地,守护着他们的祖先,坚守着他们的信念,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千里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