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鹰
《千里沃野》是我继《半江清澈半江红》之后与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的第二次合作,此次合作加深了我们彼此的默契,也让我再次看到了这个专业评剧院团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实力,尤其是梅花奖获得者、黑龙江评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向阳,她的演唱清脆明亮、表演细腻自然,在敬畏传统、尊重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为全剧增色不少。
《千里沃野》讲述的是新时期以联丰现代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薛燕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勇于探索、不畏险阻,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故事,表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农民的情感历程,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三农题材是我们艺术创作中应该关注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想将这一题材表现好,使人物更有质感,既需要创作者掌握当今农业发展态势,更要贴近生活,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走进人物内心,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将社会发展趋势与人的情感变化结合起来。
中国戏曲是一种诗意化的演剧艺术,其写意性舞台所创造的是非生活常态的“诗”。导演戏曲,面对着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需要保持原有美质,继承传统,充分发挥戏曲的程式化、虚拟化特征,更要寻求创新突破,发展传统,重视人物内心具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有意识地利用程式化手段渲染情感。把原来只在演员身上的程式化处理带来的舞台自由,发展成整个演出中的舞台自由,实现时空的灵活转换,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而在整个演出中创造整体性的诗化舞台意象。
评剧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有深厚观众基础,且容易吸收其他艺术门类手法、注重兼收并蓄的剧种。在《千里沃野》的创排过程中,我始终用意象化的舞台表达再现东北这片广阔的沃野,表现生长在这片黑土地上人的悲欢聚散。比如说歌舞队的设计,演员时而融入剧中扮演村民,推动剧情发展,时而跳出角色扮演土地、扮演庄稼。再如在表达农民与土地世代相承的血脉联系,人与粮食不可分割、相依相生的关系上,都有很多诗化、仪式化的场面处理。这种建立在传统戏曲表达方式上的通过“舞台假定性”进入戏剧演出“诗化意象”境界的处理,不仅符合戏剧情节发展、人物情感逻辑的需要,更以广阔的艺术视角再现了黑土地的广袤无垠,符合东北人的性格气质,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戏曲在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话剧导演排戏曲,就要尊重、敬畏戏曲传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在锐意创新的实践中发展传统。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是我在多年的导演创作中对民族戏剧精髓和神韵的感悟,现在将这种经过实践体认的感悟再带回戏曲创作中,也算是一种回报和反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