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湖湘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平江: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为非遗搭建走向市场的阶梯
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长沙落幕
“舞彩缤纷·中华情”亮相韩国舞台
着力提升衡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文化发展铺就岳阳百姓幸福底色




 中国文化报 >  2017-10-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提升衡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中共衡阳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集中力量、集成资源、集聚优势,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衡阳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5年来,各级领导高位推动,文体广新工作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文化名城”纳入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文化工作进决策、进项目、进预算。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实施意见》《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共衡阳市委办公室、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各县市区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部门支持文化事业、全社会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5年来,项目建设强力实施,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市本级投资近20亿元新建影剧艺术中心、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全市建成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5292个,总面积424万平方米。

    5年来,上下联动全面发力,文艺创作展示新气象。狠抓文艺创新创作,推出一大批扬正气、接地气、高人气的精品力作,祁剧《梦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小歌剧《多多的春天》、湘剧小戏《妈妈,儿子回来了》等近10件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近年来,全市各艺术公司新编排各类大戏、小戏40余台,围绕庆祝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生产创作活动,诞生了一批传播正能量的文艺精品。

    5年来,公共服务统筹发展,文体惠民呈现新亮点。标准化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开展了衡阳市“乡音乡韵”特色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比活动,构建乡镇(街道)文化建设“一乡一品,一乡一韵”格局。惠民性实事工程普惠基层,每年开展“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演出1010场,放映公益电影5万余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开展“周末百姓剧场”“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等文化活动1200余场,举办高水平艺术展览160场次,惠及400余万人次。

    5年来,保护利用协同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制度建设工程、规划编制工程、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工程、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博物馆建设工程等文化遗产保护十大工程,衡阳抗战纪念城建设工程、湘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原建湘柴油机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等95个项目;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新增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23项;启动了船山书院、申公馆、来雁塔、珠晖塔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工程;非遗“进校园”“进市场”“进演出”活动深入开展。

    5年来,深化改革有力推进,发展活力实现新迸发。市文体广新局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到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着力推进职能调整,形成了“大文化”工作格局。每年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及有害信息,查办大案要案12起,有效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培育了奇石文化博物馆、“2688”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体产业园区,平台优势不断凸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