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湖湘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平江: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为非遗搭建走向市场的阶梯
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长沙落幕
“舞彩缤纷·中华情”亮相韩国舞台
着力提升衡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文化发展铺就岳阳百姓幸福底色




 中国文化报 >  2017-10-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发展铺就岳阳百姓幸福底色

    中共岳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

    5年来,岳阳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惠民乐民,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近年来,岳阳以文化活动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以文化活动惠民乐民,让百姓共享岳阳文化发展成果。“欢乐潇湘·幸福岳阳”大型群众文艺汇演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举办5年,累计演出2230余场,惠及数百万群众。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岳阳文化艺术节以及湖南首届抬阁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一元周末剧场”“高雅艺术惠民演出”“书香岳阳”全民阅读等活动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同时,全市还开展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广场、进学校、进军营的“五进”活动,全面实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送文化器材”的“五送”文化惠民工程。

    务实有为,

    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

    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洞庭湖博物馆、市图书馆新馆等“十大文化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总投资29.2亿元。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203个、农家书屋3443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148个,并配套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文化广场45个、村级文化广场1137个,成为广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形成品牌服务项目78个,举办文化活动4100多场。

    匠心打造,

    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佳作不断涌现。近年来,全市共编创大型剧目10部、小剧目16部。临湘市现代花鼓戏《铁面税官》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青年编剧郑玲的《市长》和周钢的《刘璈治台湾》等入选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大型花鼓戏《平民领袖》和花鼓小戏《两份协议》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分别获文华剧目奖和群星奖。大型巴陵戏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获“田汉大奖”和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创新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力显现

    目前,岳阳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70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8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2家,馆藏文物16282件。坚持创造性传承、创新性保护、创意性发展,积极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市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646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近300人。其中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7项被列入省级名录。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人。已建成汨罗长乐故事会上市街博物馆、长乐故事会下市街民俗展览馆、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专题博物馆等非遗阵地和8所非遗传承学校。

    强化监管,

    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以抓文化市场管理促文化市场繁荣。岳阳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大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12年至今,邀请英国、美国等国以及国内顶级艺术团队在市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开展了音乐、舞蹈、戏剧类高雅艺术演出活动85场。组织有关文化单位参加土库曼斯坦举办的阿瓦扎国际音乐和民俗文化艺术节、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的“夏季中国文化节”等文化交流活动。

    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立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一手抓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一手抓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文化产业实现新突破。据统计,文化产业已占岳阳市GDP总量的5.3%。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已达4022家,从业人员12.7万人,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两成。特色文化产业生机迸发,规模以上特色文化产业企业22家,其中,湖南百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5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目前市值达80多亿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