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娜
1月22日,纪录片《创新中国》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和深圳卫视播出。与众不同的是,聚焦科技创新的《创新中国》,其本身也实现了一项创新——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已逝“配音大师”的声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以“重现”。当各种黑科技听起来还只是传说时,纪录片这个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领地,却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场”。
纪录片解说进入新时代
“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激动人心。”《创新中国》总导演史岩说,“我们通过制作《创新中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者的艰辛。”
“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这段深沉雄厚、气势不凡的声音是很多人岁月记忆中的一部分。声音的主人叫李易,我国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语言艺术家,曾为《再说长江》《大明宫》《美丽中国》等多部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在5年前不幸因病去世。
很多人怀念李易以及他的声音,特别是纪录片导演。史岩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在考虑节目配音员人选时,反复思量仍觉得李易是最适合的。在此次拍摄的项目筛选中,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恰好入选了一段拍摄段落,史岩因此“灵机一动”,想到一个点子:李易已经成为央视纪录频道的符号,在这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里,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李易的声音?
承接这一挑战的,正是以“能听会说”为目标的智能语音企业科大讯飞。科大讯飞该项目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李易几十个小时配音作品的大数据,形成元数据,历时3个月时间,将《创新中国》台词文本合成、转化为音频,并通过与制片方反复调整、修正,最终成片。
据介绍,在将纪录片台词文本转化为音频的过程中,即使碰到一些并未在大数据中出现的字词,通过智能语音技术也能实现转化。不过,相关研发人员也坦言,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实现将已有文本转化为相似度极高的音频,想要实现实时播报或解说还为时尚早。
让科学和艺术结缘
《创新中国》不仅呈现出中国创新实践的宏伟与浩大,还将镜头对准推动中国创新的个体与群像。
据悉,《创新中国》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全片共分6集,每集50分钟, 聚焦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等深具影响的领域,以宏大的国际视野探讨中国的创新成长以及由此引领的世界影响。
在拍摄之前,节目组曾花了半年时间,在浩如烟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进行筛选,并希望这部片子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来呈现主题。“讲好创新故事”几乎成了剧组的口号,而这并非易事。
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在国内还是首次尝试,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靠创作组自己摸索。制片人徐欢透露,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大科技项目的非凡历程展现出来,是对所有创作人员的考验。
纳米发电机的发明者王中林院士、几十年致力于改造盐碱地的欧阳竹、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人员陈建华、“人造小太阳”聚变装置实验运行的总负责人龚先祖……“科技领域的故事并非人们以为的那样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们都是纪录片最好的题材。”史岩说。
例如,纳米发电虽然还在试验阶段,但已经制造了惊喜,它可能改变我们获取能源的途径;“人造小太阳”则是模拟太阳的聚变原理,可以释放出极其惊人的能量;盐碱地的成功改造将在2020年贡献出100亿斤粮食产量;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则能把我们送往更为遥远的太空。
据导演组透露,这样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一些最新的科研成就曾在新闻热点中出现,但背后的细节却鲜为人知,更多的重大科技进步更是不为人知,以至于他们在遴选时都会感到“痛苦”,在剪辑时每个故事之间都在“争分夺秒”。
另一方面,如何将尖端、专业的科技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表达,对创作人员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观赏的乐趣,而且也希望给观众补充科学营养。”该片执行总导演胡博、史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