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创富基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文化家居·专题
  标题导航
井陉拉花:“游动文化”与“大山文化”的结晶
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带你走进天桥的历史
“一城一戏” 用戏剧记录城市的人文脉络
“00后”脱口秀节目引热议
“红色沂蒙行”名家书画展举办
天津自然博物馆举办生肖展特别活动




 中国文化报 >  2018-05-1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井陉拉花:“游动文化”与“大山文化”的结晶

井陉拉花表演

    □□白英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井陉拉花遍地扭。”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井陉拉花以其舞姿刚柔并济,舞乐仓凉凄美、艺术魅力独特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1996年,井陉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拉花之乡),2006年拉花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西出固关,沿着307国道前往素有“天下九塞,井陉其一”的太行深处的小城井陉,在这贯通晋冀的通京大道上,古驿道遗迹灿若繁星、历历在目,青石累累,车辙深深,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斑驳。诞生在这古老土地上的井陉拉花,到底绽放着怎样的精彩,蕴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带着无限的向往与强烈的好奇,笔者踏上了井陉拉花的探秘之旅。

    太行古道 扭起拉花

    笔者循着秦皇古驿道,来到了核桃园古村。村里正要举办隆重的传统花会,正是各村拉花亮相斗美之时。只见古道上红灯高挂,彩旗飞扬,锣鼓铿锵,爆竹连天。古村热闹非凡,人们空巷而出,处处洋溢着欢乐、欢声与欢歌。

    “快看,拉花扭起来了,最好看的是庄旺拉花。”笔者一行人刚到达,就听见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循着掌声,花会游行队伍的拉花表演立刻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被称为“庄旺拉花”的队伍正在进行精彩的展示,只见男角手持货郎架,摇着拨浪鼓,头戴瓜壳帽,长衫前后下摆用针线撩起,腰间掖着两个绣工精美的钱袋荷包,特别是戴在嘴上的笔竿胡,可谓独具匠心,它通过上唇的撅起,带动笔竿滚动,夸张地表现出吹胡瞪眼的可爱相。女角手舞彩扇,身穿偏襟大衫,右肩斜背一包袱,眉目传情,妖娆多姿。再看他们的舞蹈,时而一群人整体亮相,时而一对男女组合造型,女角扭动起来,前俯后弓,像旧时女子在荆棘丛生的坎坷山路上艰难行进,拨林上山;男角肩部和手腕随着音乐此起彼伏,像是大雁展翅高飞。男女角相对而舞、眼光相对时,眉眼里的那种浓情,活脱脱地展现出大山儿女柔中带刚的“扭”劲。

    再听那拉花音乐,节奏鲜明、错落有致。时而高亢悲壮、时而欢快喜悦,时而粗犷豪放、时而婉转抒情,静下心来,屏气凝神,如沐甘霖雨露一般,仿佛谛听千年以远的先民歌唱,可以窥视一对隔世恋人的心曲幻影。扭动的拉花,舞姿舒展大方,刚柔并济,乐曲杨柳舒悠,情韵典雅,粗犷含蓄,豪迈苍凉。货架起、彩扇落、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一气呵成的动作里,流露出几多韵味、几多喜悦、几多辛酸,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山乡人民艰难而乐观的生活画面。看着这雕塑感极其强烈的拉花,体味着每个动作所贯穿的动与静、刚与柔、拧与抻的交替变换过程,寓喜于悲,悲喜交集,凸显着悲凉、刚劲、豪迈的艺术风格,让人不禁拍掌叫绝、久久回味。

    逃荒路上 诞生拉花

    拉花即拉荒的谐音,也有一种说法是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得名。这种舞蹈的起因是当年十年九旱的井陉,再加上连年的战乱,迫使人们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述说苦情,久而久之形成了舞蹈。回想在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日子里,他们还能苦中作乐地扭起来,拉花所传递出的乐观豁达可见一斑。

    “东街到西街,担子放在十字街,我摇动小锣鼓,请出那姑娘来。一卖桃花粉,二卖绣花针,三卖绣荷包呀,张生戏莺莺……”表演间隙,庄旺拉花队的李丽华坐在一旁,边休息边哼唱,笔者很感兴趣。李丽华告诉笔者,这首曲子是庄旺拉花的代表曲目《卖绒线》,讲的是一位小姐和货郎的爱情故事,从他们初相识到后来私奔,有说不出的难处,也有道不尽的幸福。

    庄旺拉花的服饰道具和生动表演,让笔者明白了庄旺拉花的来历,这一切都在每个动作和表情里表现出来。唱词配以优美悦耳的音乐和形象感人的动作,让人似乎看到村姑与货郎是如何频送秋波,互相调情,名为买(卖)物,实为吐露心曲,委婉、真挚、深情、大方,既明朗又含蓄,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极具清新、自然、质朴的诗意之美。

    说起庄旺拉花的动作特点,李丽华滔滔不绝,边比划边讲解。拉花处于“开门见山,走路爬坡”的自然环境里,爬坡则要迈步高抬腿,身体前倾,下坡则是双膝处于拘紧状态,身体稍仰,因而,男性的舞步为“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稳”。女性的舞步为“进要弓,退要丁,脚外撇”。拉花的上肢动作与步伐是密切结合的,而上肢的肩是关键,肩的一顶、一耸、一拧、一压,配合臂和手的翻、拔、抻、收,最能突出拉花的硬朗风格。它既来自人们的生活,动作必然是从生活中提炼、夸张、美化而成,韵律可概括为“猛和脆、拧和伸的内在力度弹性的对抗”。

    这是笔者第一次在现场看到原汁原味的拉花,表演者那舒展夸张、神采飞扬的动作,让人心生感动的同时又满心羡慕:感动于她们表演时充满激情,羡慕她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释放得那么尽兴。

    岁月洗礼 传承拉花

    井陉拉花有三大流派,东南正拉花稳健沉静,庄旺拉花活泼灵巧,南固底拉花(踩跷拉花)功夫颇深,总之,各村拉花都有独到之处,艺人各有各的绝招,流派虽大同小异,动作则是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任艺人的智慧和才华去临场发挥。

    休息了片该,锣鼓又响了起来,又有几支拉花队伍开始表演,和庄旺拉花表现买绒线服饰道具不同的是,有的队伍男角儿手持雨伞,女角拿花瓶表现逃荒的场景;有的队伍加入了供美女梳洗打扮的化装匣,表现护送美女入宫的故事。李丽华热心地讲解,道具中的“伞”寓意“风调雨顺”,“花瓶”期盼“平安美满”,“包袱”则象征“丰衣足食”,处处传达出太行山人不屈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起拉花的历史,李丽华头头是道:井陉拉花起源于明清,特有的通衢要塞之地也成为历代民间游动文化的生存地带。明代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一些外地民间艺术形式也随之而来,并在井陉开花结果。庄旺拉花《货郎担》的传人李氏,就是这一时期的移民,拉花的形成和发展是“游动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并逐渐发展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精品。

    李丽华是土生土长的庄旺村人,今年41岁,已表演拉花20余年,她回忆起从小学拉花的往事,感慨良多:村里的男女老幼都喜欢看拉花、扭拉花,每年种完麦子或冬闲的时候,老艺人就聚在一起哼曲子,小孩就跟着扭拉花。踢腿、弯腰、扭胯……虽然就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但老人们要求非常严格,只要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拿起烟袋打屁股……练了一个冬天后,大家就等着元宵节了,因为那时候有拉花赛,大伙儿都盼着一比高下。

    前几年,李丽华也曾外出打工,但想起拉花就在外面呆不住,“因为我喜欢拉花,井陉人不扭拉花怎么行?”看着这花会上,从老到少人人扭,就说明拉花在大家的心里,说明拉花的前景一定好。井陉拉花不愧为一朵舞动在太行山麓、历经岁月沧桑洗礼、绽放着时代风采的民间艺术奇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