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回归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原来我们学画是全部按照西画,如饥似渴地关注国外的东西,并从里边吸收。我原来对中国传统是不屑一顾的,但现在我就非常感兴趣。可能文化基因也有一定关系。我觉得最早这么做的可能是周春芽,因为1990年他就开始学八大山人画石头,那后来有很多人开始做,好像大家都想把传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里边去。对我来说,就是我刚才谈到的这几个方面,尤其是“笔墨”,因为这其中就是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和思想合一,想法和笔法合一,这么几个境界我觉得是很高的境界。而且可能一般人达不到,但是我想无限地接近于这个境界。中国画的笔墨变化无穷,我觉得太高级了,我想学点皮毛可能就不错了。
——何多苓说:“我原来对中国传统是不屑一顾的”
【从“不屑一顾”到“学点皮毛”。】
■在艺术界多年,知道这是个最崇拜成功者的领域。学画时看到成功画家,向往之余,会不自觉地摹仿其派头。而成功画家又恰好多少有些表演倾向,在派头上颇为考究,总是与众不同,增加无知粉丝狂迷的同时,甚至会引领潮流……成功了,画价高了,手头宽松了,年龄也大了,渐渐地,不知道该谈什么了,见面打哈哈,熟人的,谈点往事,不是熟人,有时连理都懒。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了,打牌开赌,常来不新,吃喝玩乐,总有尽时。至于当中还有什么独特问题,存在什么伟大意义,撞上什么精彩思想,擦亮什么智慧火花,免谈,因为已经不知如何去谈了。成功画家很乏味,恰恰是因为已经成功了,乏事可谈。一张脸画上十年,傻笑也有十年,新鲜的不再新鲜,傻笑的也早就不傻,而是凝固,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也就乏味了。
——杨小彦说:“成功画家很乏味。”
【名利双收让其露出了乏味的本来面目,而已。】
■近年来,大多数人看待大学和中学的关系更像是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好学生供不应求,各大名校为了招到高考状元们,争得斯文扫地,吵得不可开交……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很缺乏道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很高的道德理想,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现在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只是想掌握就业的技术,缺乏科学兴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展现出中国教育的现状,即越来越少的人想做科学家,对一般人来说,这只是一门风险大、收益小的买卖而已……教育并没有捷径。我们以怎样的人格理想引导学生,就会有什么层次的学生出现。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进入一流的学校也只能是表面的成功。
——甘阳说:“以怎样的人格理想引导学生,就会有什么层次的学生出现”
【需要有理想人格的引导者。】
毕玺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