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风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的业务培训次数不断增加,内容也日趋丰富。这反映了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可喜态势,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部分培训缺乏创新,总是搞老一套,有流于形式之嫌。
以某省近期搞的一场文化馆馆长业务培训为例。该培训规定时长为两天,内容包括开班仪式和3场讲座。讲座的内容不痛不痒,除了书本上常见的政策解读,便是所谓“专家”临场发挥、天马行空说几个段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文化战线的工作人员都很忙。显然,花两天时间去外地参加一场这样的培训,效果不佳。
文化业务培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时效性、针对性不强。有的培训班明明主要参加人员是图书馆业务干部,可非要安排关于全民艺术普及的内容;有的则不与时俱进,对政策的解读与阐发缺乏与身边实例的结合……
文化业务培训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缺乏监督与考核。有人认为,培训的成效很难预估,由此也就难以评价培训班举办的价值。这是不准确的。培训班结束就完事,显然是不行的,参训学员应当通过“作业”(包括书面的或实践的)的形式,来反馈培训成效,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对于培训的举办单位而言,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二是强化对培训成效的追踪。就设置培训内容而言,举办单位应多倾听参训学员的呼声,在确定举办某一主题的培训班后,通过“问计于民”的方式,来设置培训的细节内容;就成效的追踪而言,举办单位应明确,培训结束后,学员要完成“作业”,培训才算得上是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