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蔡元培与清末《中学修身教科书》
“闲”中自有真意气
国家数字图书馆扫码读书(第34期)
《中华大典·历史典》成果发布
反腐力作《重新生活》出版
小说《有的人》分享会在京举行
好书速递




 中国文化报 >  2018-08-0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蔡元培与清末《中学修身教科书》

    朱锦丽

    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开设“修身、经学、算学、文学、中外史、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等科目。可见,“修身”一科已成为清末中小学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各类修身教科书也纷纷在国内出版、发行。

    早期的修身教科书,一类是翻译自日本、欧美的修身与伦理教科书,重西学轻传统,未能很好地适应国情;另一类则为国人自编,几乎都是以传统经学为基础,固守忠孝仁义,缺乏先进的民主思想。

    相形之下,1907年至190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该书中西结合、兼容并包,一方面对中华传统伦理批判继承,另一方面对西方先进思想辩证吸收。这套教科书的主编,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末翰林、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学贯中西的教科书主编

    作为最后一代传统文人,蔡元培受过严格的科举教育,具有扎实的旧学基础,曾苦心经营过八股,沿着科举阶梯一路考秀才、中举人、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蔡元培弃官从教,先后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教习,任南洋公学教习期间,主要教小学、中学学生。1902年,蔡元培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1904年参与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些人生阅历,都能在蔡先生后来所编《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找到明显印记。

    新旧教育体系中的双重从教体验,让蔡元培意识到:“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实施德育的课程主要就是修身科,这也是蔡元培为什么格外重视修身课程并亲自编写教科书的原因。他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例言里讲:“本书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

    最终修成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共五册,前四册属于实践伦理学范畴,围绕“修己”“家族”“社会”“国家”展开,第五册属于理论伦理学范畴,包括“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和“德论”。这个框架结构,基本上是按照当时清朝政府的课程规定来编排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学制五年”,《中学修身教科书》分五册编排,能更好地适应这一国家学制。1906年,学部明确拟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教育宗旨,在这套“学部审定”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尚公、尚武、尚实”等宗旨也有所体现。

    坚守“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儒家对于个人修身的最高要求,也是每个儒家子弟穷其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蔡元培在编写《中学修身教科书》时,前四册书分别以“修己”“家族”“社会”和“国家”来命名。在这个延续了2000年的“旧瓶”中,他装了些什么“新酒”呢?

    “体育为本”的修己伦理。修己不仅是修身的首要任务,也是修身的有效方法,修身的本质即是修己。他在《修己总论》中这样写道:“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袭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夫事必有序,道德之条目,其为吾人所当为也同,而所以行之之方法,则不能无先后。其所谓先务者,修己之道是已。”至于如何修己,他认为:“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这种“体育为本”的价值观念,在蔡元培1912年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种教育方针中也有所体现。“军国民教育”与“体育为本”是一脉相承的,这一价值观念即使在今天也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孝行为本”的家族伦理。蔡元培认为:“凡家族所由成立者,有三伦焉,一曰亲子,二曰夫妇,三曰兄弟姊妹。”“事父母之道,一言以蔽之,则曰孝。”他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义妇和”,提倡“孝者百行之本”。对于“忠孝”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观念,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的态度是有所批判、有所辨别的。提倡“忠孝”的同时,他反对“愚孝”“盲从”。乱命不可从,“今使亲有乱命,则人子不惟不当妄从,且当图所以谏阻之”。

    “博爱为本”的社会伦理。“人之在社会也,其本务虽不一而足,而约之以二纲:曰公义,曰公德。”而公义公德都离不开博爱,所以博爱是社会伦理的核心。“图公益、开世务”,以美善社会,尽公义公德,这样才能建功立业,谋取社会幸福,推进社会进步。

    “爱国为本”的国家伦理。蔡元培认为“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爱国心为国家之元气”。爱国关系到国家兴衰,是国民应尽的义务。之后,蔡元培又话锋一转,提出爱国不等于“爱君”,他指出国家是公权的国家,不是“全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家。他在强调国民对国家尽义务的同时,也强调国家对国民尽义务,二者都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此外,蔡元培还强调“依法治国”,认为“吾人对于国家之本务,以遵守法律为第一义”。他强调“执法必严”,认为“法律虽不允当仍须遵守”。

    倡导西学本土化

    清末,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加上蔡元培留学西方的耳濡目染,使这些民主思想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若隐若现。那他如何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嫁接到中国的传统伦理之中,实现西学的本土化?

    提倡自存、自立、自决。蔡元培把自由思想融合到修己本务之中,他认为修己需要勤勉职分、节制情欲、保持勇敢,甚至可以为国家急难而牺牲自己的性命财产。同时,他所描述的勇敢是具有独立之心的勇敢,他认为“勇敢之最著者为独立”。“独立之要有三:一曰自存,二曰自信,三曰自决。”他倡导思想、信仰自由,强调人要有独立之心,做到不依赖于人,以自己的思想、意志尽守职务,立足世界。

    提倡夫妇平等、职业平等、国民平等。蔡元培把平等观念渗透到“家族”“社会”和“国家”伦理之中,他提倡夫妇平等,批判“三从四德”的封建家庭伦理,他认为男女性质不同,夫妻各有本务,但是“男女平权”。他提倡职业平等,虽然职业有劳心劳力之分,但无高低等差。他提倡国民平等,人人都有权利,人人都有义务。

    提倡公义、公德、博爱。蔡元培倡导的博爱不仅是救人于疾病、危难和穷困之中,还要能够为社会国家挺身而出,能积极投身博爱事业,量力捐财,修河渠、缮堤防、筑港埠、开道路、拓荒芜,设医院、建学校、设图书馆,设育婴堂、养老院等。蔡元培所描述的社会国家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也不是闭关锁国的所谓“泱泱大国”,他讲的社会是大社会,超越国界;他讲的博爱是人类之爱,不论是国际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救援,还是人类社会的相处,都是大爱。

    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蔡元培力图在修身教科书中把中西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中学修身教科书》本着实用主义原则,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生活指南”。此套书虽然写在百年之前,但它宣扬的许多普适性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今天一样值得学习借鉴。

    (作者系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