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维伦
闲读书,读闲书。无论前者后者,如若不是有目的,一味只是为了用读书来消闲,其结果也不是很坏。首先,这不会让那些闲下来的时光虚度,并多多少少能给人增些知识,长些见识。若是有目的、有选择地来读“闲”书,读古今中外圣贤之书、经史典籍,这当属于研读,其收获之丰硕自不必说。储劲松的闲读当属后者,因而便在随读随记中写就了这本厚厚的思悟之著——《雪夜闲书》。
之前常读之集作,大都是现代人所写的现代诗,或今人所写之抒情文。或沉醉于由诗人所营造的诗意中,或欣喜于文人笔下锦绣文章的意境。读到这本读古思悟的随笔结集,口味大改,半天不能适应,不过还是很欣喜。首先,我看到的是储劲松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地漫步于古籍林中,于史风古韵的游园中闲庭信步,静思默想。在那里吹着古风,浴着古雨,却带着今人的眼光和头脑做古今思,或为古人忧、或与古人辩。
读书最切合实际的目的就是“明理”,即寻求已知的和未知的真理。“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张潮《幽梦影》),“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章;纵能,亦儿女语耳。”(元代学者吴莱语),这些自古籍中所得,乃古人实践之总结。能不真理乎?万里路要行,万卷书也不能不读。行路是为了让自己不断地走出去,不断开阔生活的视野;而读书则是让人更加明理益智。储劲松的这些文章便是最好的例证。
这本集子里的每一篇文章,就如同自一棵棵古籍的古树上生发出的新芽。然而,这些新生是储劲松的创造,他让这新生出的绿,不但“绿”得别致、有个性、有见地,也“绿”得有生机、有意气。我们通过作者手中的唤醒之笔点化之后,在这些篇章中读到了情、味、理、诗气、剑气、书卷气、幽兰气、血雨腥风气、村庄田园气……读古书,是与古人游,读名著是与高手游。但这不是游戏之游,也非游玩之游,需具有一双透视之眼和一颗智慧之心,才能去探得那深埋于远古中的文化之金和知识瑰宝。
追本溯源,古文化是文章的源头,也是文学的源头。这最初的源泉里蕴含着大量值得我们去发掘和获取的有用资源。储劲松说“文穷而求诸古”,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探求。储劲松就因为有了这一不错的选择,方能著出这些颇具古风雅韵的佳作。仅六七年时间就写出洋洋洒洒数十万字来,本书只是精选出其中的部分,可谓创丰。
作文如做菜,哪怕只是些老材料,高手操厨自有独家烹制之法,再配以适当的火候,会做出与众不同、别具风味的菜肴来。储劲松献上的这道独具浓浓古味的佳品,叫人胃口大开。我品味,我已痴醉。
(《雪夜闲书》一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