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创富基石·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素人艺术家”炼成记
大型白剧《数西调》:悲壮的人生 高贵的心灵




 中国文化报 >  2018-08-04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素人艺术家”炼成记

    郭秀荣 奇幻图记之十一 66×66厘米 纸本水墨 2017年(左) 邵炳凤 多彩马戏团之十五 69×69厘米 纸本水墨 2018年(右)

    □□   特约撰稿 黄辉

    近日,第四届“素人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北京798 Tabula Rasa画廊举行。“素人艺术”(Outsider Art),指没有受过艺术训练,但极具艺术天赋和充满创作冲动的艺术家。在本届“素人艺术节”的艺术家中,较具知名度、画风也颇为有意思的当数一对亲家:岳母和婆婆。一个从家庭视角着手,作品妙趣横生;另一个则发挥奇思妙想,描绘光怪陆离的画面。两位从未学过画画的老太太,成为网红艺术家。这一切,虽然开端于一次偶然的经历,但也得益于她们具有艺术氛围的家庭环境。

    初拿画笔 一发而不可收

    邵炳凤,1947年生于山东,半生辛劳的她,在60岁时偶然拿起画笔后,便一发不可收。2006年夏,邵炳凤的女儿女婿在南京艺术学院读研究生,已退休的邵炳凤到南京帮忙照顾外孙。带孩子之余,邵炳凤看到画案上她和外孙的合影,便依样画了一张。身为职业画家的女儿毕可燕和女婿石荣强回到家,看到这张画甚为惊讶,赞叹不已:“画得太有意思了,像极了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女儿女婿发现了她的绘画天赋,他们鼓励邵炳凤画下去。

    于是,邵炳凤翻出家里的老照片,按照之前的方式去画,越画兴致越高。她先用铅笔起底稿,再根据构图增减内容,之后她将宣纸蒙在画稿上,用毛笔描摹下来,再考虑颜色搭配。

    刚开始作画时,邵炳凤从老照片中挑选出她认为能入画的,如家庭合影、婚礼现场等,在她的画作中,大部分描绘的是家庭成员和邻里好友。对家人和朋友的深厚感情,让她画得很投入,一张张积攒起来,便成了最早的“家庭”“肖像”“舞蹈”和“喜事”几个系列。

    家里的照片画得差不多了,她不再满足于以家庭图片为创作蓝本,开始从网上挑选感兴趣的图片作为参照,“碰到有意思的图片便画了”。由此创作出“名人肖像”“那个年代”“理发”“听诊”等系列。家庭照画面温馨,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名人肖像亦庄亦谐;社会性话题作品,又多了几分幽默和调侃。“虽然费力一些,但画起来自由有趣。”邵炳凤介绍,一张小画要两三天,完成一幅画作一般要一周左右,大的要十天半个月,“画画是个慢工夫,不能急。”

    邵炳凤总是谦虚地称自己是“瞎画”,但在家人的鼓励下,她“瞎画”了十几年。每完成一幅画,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2014年,受到儿子石荣强的鼓励,老太太郭秀荣也开始画画,她一下笔,脑中奇奇怪怪的形象就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其作品被称为“民间《山海经》”。现在,两个老太太都说对方比自己画得好。受到鼓励的郭秀荣,越画越起劲,一年甚至能画百十来张。

    邵炳凤以前只画人物,现在想尝试各种题材。除了家庭系列,马戏团是邵炳凤最近十分钟爱的主题。她笔下的“马戏团”场景,真实中又带着夸张。其中一张的主题是飞刀扔向模特,但她认为太残忍,就省略了飞刀,只用了模特的部分构成画面。“图片只是参考,衣服、花纹、颜色我可以随便添。”她说。

    邵炳凤的画作,以现实生活场景为基础,但又迥然不同,她将照片和图片作为参考,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增加或删除一些元素。对于观者而言,她说:“你怎么想都可以。”“明明专业画家看起来是败笔,但她就那样画了,我们从来不用学院标准来要求她。”女儿毕可燕说,“要鼓励她们的宝贵之处,就像我婆婆,她完全是想象着画。没有条条框框限制,她反而觉得很放松,如果过于限制,会挫伤她们的积极性。”

    石荣强总结,两位妈妈的创作热情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她们退休后时间充裕,又深感光阴如梭、转瞬即逝,所以特别珍惜;二是来自家人和社会的认可,使她们实现了连自己都没想到的价值;三是她们真心热爱,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很多人不相信邵炳凤从未系统学习过绘画,尤其是她的造型基础和颜色搭配,颇有天赋。毕可燕分析,这些功底或许得益于她年轻时的绣花功夫。喜欢邵炳凤作品的,大多是专业艺术家,他们喜欢邵炳凤画中的“拙”味。如当代艺术家李津认为,正是邵炳凤认真地体味造型,倾注内心感受,才有了她的艺术。

    2014年,法国原生艺术画廊收藏了她自2006年起创作的200多幅作品,并且出版了中、英、法三语个人画册。2015年,北京太和艺术空间举办了邵炳凤个人画展。法国Drawing Now春季艺术沙龙博览会相关负责人评价:“这些作品以一个普通工人和她的家庭为视角,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讲述了当代中国故事。”

    确定画风 不受技法规则约束

    两位妈妈接触绘画后,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许是天性使然,毕可燕和石荣强从未干涉妈妈们具体的技法、造型、构图等细节。毕可燕表示,对素人艺术家不能过多干预,她们面对画面有天然的把控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多鼓励,让她们从绘画中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这样才能坚持下去。“我们只是从大的方面告诉她们应该注意的地方,如画面的黑白关系,但造型、色彩搭配和具体的语言技法等,我们都很少影响她们。”石荣强说。

    邵炳凤在画画过程中也有苦恼,比如,她一直不会画孩子,很容易把孩子的脸画成成人面孔。对于这个“难题”,石荣强认为,画不好的形象就避开。“我们也鼓励她去画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掌控的主题,如动物,她以前很少画,后来我们发现,因为没有太多经验,所以作品更富生趣。”石荣强说,“对待原生艺术家的创作,旁观者要灵活对待,不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不要说得太多太细,更不能打击。”

    多年的绘画经历,让邵炳凤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从儿女的角度,就是让她一直怀揣创作的热情,又不至于画得“熟”和“俗”。石荣强表示,一个题材画多了,就会熟,太熟了就会缺乏生趣,因此会鼓励她多去调换题材。在画画之余,邵炳凤也会翻看女儿女婿的书籍,毕可燕反而劝她不要看,“看得越多,越容易受到技法规则的约束,丢掉自己的东西”。

    唤醒潜能 回归“游于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在谈及艺术教育时表示:“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潜在本能,一旦被唤醒,就会势不可挡,让人刮目相看。”

    邵炳凤和郭秀荣两位老人的经历,就是明证。她们没有被定势约束,也避免了走“弯路”,绘画本能被激发出来,其作品反而自成一格。家人支持当然重要,但她们坚定而富有耐心的性格也很重要,邵炳凤表示:“我就画自己的,不管他们咋说。”这个态度也是形成自己风格、坚持画画的关键。对于她们来说,艺术是回归到最本质的“游于艺”。

    虽然说邵炳凤的艺术创作基本没被干预,但她艺术创作的方法是符合艺术规律的,比如,画作挂在墙上不断观看、思考,注重画面整体效果。有时她会把画作在墙上挂几天,翻来覆去地看,然后再修改。不管怎样,都要画到她满意为止。其中,《大象》就是她画了很多遍才完成的作品,花纹和颜色的深浅,都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添加的,“我画画啥也不想,就是尽情去画”。

    “素人艺术家的创作本能是不用教的,而学院教育是教大家用同一双眼睛来观察世界。从某种角度,艺术就是出自本能,悟性很重要。”石荣强表示,专业性的引导,但不是以“学院教育”为标准,艺术没有唯一标准和准则。“引导者要具有应有的艺术涵养和包容开放的姿态。”

    在石荣强和毕可燕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不应一味遵循老式的灌输式教学,而应该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只是在成长的路上被消耗、被曲解。“传统艺术教育局限在一种模式之下,这也是我们每年虽然学生很多,却出不了几个像样人才的原因。”通过两位妈妈的经历,他们也在不断反思如何教授艺术。“在学院教学中,我也大致采取这种方式,循循诱导、静观其变,发现闪光,指出放大即可。”石荣强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