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创富基石·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素人艺术家”炼成记
大型白剧《数西调》:悲壮的人生 高贵的心灵




 中国文化报 >  2018-08-04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型白剧《数西调》:悲壮的人生 高贵的心灵

    大型白剧《数西调》宣传海报

    □□    尹明举

    地处古代南方丝路节点上的大理,造就了许多白族商人,见证了马帮经商寻求生存发展的历史。从大理往西穿越横断山脉的马帮商队,在悠悠古道上,历尽重重艰难险阻,经历匪患频仍的漫漫岁月,最终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生离死别、感天动地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曾经以凄凉悲苦的山歌小调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最近,由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精心组织创作上演的大型白剧《数西调》,正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演绎的一个悲壮苍凉的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清末民初,喜洲白族尹氏商帮的帮主尹家贤,为扫除古道上的匪患,资助官府剿灭了盘踞铁甲山的匪首花儿雕,匪首的遗孀女匪铁姑却趁尹氏喜得千金的欢宴之机,以贺礼为名刺杀帮主尹家贤。当这个身背婴儿、为夫复仇的刺客被捕即将处斩之时,却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无处托孤。面对婴儿即将殒命的一刻,帮主之妻周秀珠竟毅然挺身救下仇家的遗孤,将其带回家中,与自己的女儿阿娟一起哺育抚养,取名阿亮,视同己出。当阿亮长成一个英俊少年之时,不料,在全村聚会的盛典上,其不堪的身世被当众公开,遭到了会首、族人的歧视和排斥。于是铁甲山残匪二匪首黑鹞鹰趁机将阿亮骗入匪窝,唆使他为生身父母复仇。在黑鹞鹰逼迫阿亮举枪杀害养母周秀珠的瞬间,阿亮却出人意料地调转枪口将二匪首一枪毙命。

    故事从始至终都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情节离奇却真实可信,情感炽烈,撼人心扉。本剧围绕着人本性“善”还是“恶”展开叙述:一边是周秀珠出于悲悯的天性,在生死关头救下了被视为“狼崽子”的小阿亮,“敞开胸怀来度命”,在“恰如血脉相连”的16年相处中,打消了原先只为了让他“长大为奴慰亡灵”的复仇情绪,确信“人之初性本善”,一心把他培养成尹氏商帮的继承人;而另一边则是封建社会所持有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陈腐观念作怪,认为“这个娃娃不干净”,让阿亮感到这世上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于是给了一贯崇尚“弱肉强食乃生存之道,巧取豪夺是处世灵丹”的匪徒黑鹞鹰等以可乘之机,将阿亮骗进魔窟,一心把他作为复仇的工具,威逼他枪杀恩人,为虎作伥,“重振铁甲山”。这就使得素来崇德向善、朴实善良、敢于冒死上山寻药为母治病的阿亮,一时陷入了“茫茫旷野无所依”的痛苦深渊。但是,在一次次灵魂的挣扎中,他却始终未能改变心灵深处“养育之恩大如天”的人类本性,最终作出了选择,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伸向他的魔爪,投入养母周秀珠温暖的怀抱。本剧以高尚的道德力量化解了一场旷世冤仇,彰显了人性的回归。

    可以说,这样的主题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不乏经典之作,然而,作为对白族文化心理的客观反映,它更契合了白族的历史文化和白族人的心理特征。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白族,从古至今以开放包容、亲仁善邻、崇德向善的民族性格著称于世。剧作中对主人公周秀珠和阿亮的人格塑造正体现了仁爱、正义、诚信、担当等人生价值和美德,是人类高贵的灵魂。当下,我们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弘扬这样的传统美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当前普遍兴起的好人评选活动一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好人教育”,通过文艺作品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颂扬人类天性:大爱、付出、容忍、自省、奉献,让善良的人性沉淀在人们的心底,成为世代相传的“好人基因”。可以说,这样的主题思想正是新时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与剧作深刻的主题思想相匹配,本剧在舞台艺术上也充分体现了对白剧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首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剧作在头、中、尾三次穿插了一位唱曲老人手弹三弦的慷慨悲歌,那充满沧桑感的曲调不但是当年马帮歌谣的再现,更让全剧始终笼罩在浓浓的民族生活情境和历史氛围之中,极大地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白剧,作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又处于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之中的一个新兴的民族戏曲剧种,其艺术表现手段在本剧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和提升。在舞美和服装设计方面,巍峨壮丽的点苍山、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充满民族风情的白族庭院,这些典型的大理环境展现在观众眼前,简约大气、直观唯美,摒弃了舞美惯用的夸张象征手法,让人赏心悦目;服装设计既遵循白族固有的服饰审美观念,又强调了历史年代特征和角色造型需要,相比过去一味追求奢华、凭空臆造的“舞台妆”更容易让观众认同;在唱腔和音乐设计方面,更重视传统大本曲和吹吹腔以及民间乐曲的运用,突出了白剧的“白”味,新鲜而有特色;最突出的是在表演程式上,作为一个戏曲剧种,首要的是唱、做、念、打等基本元素的规范化,以及各种角色手、眼、身、法、步的表现功夫,本剧在这方面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所谓“三分唱功,七分做功”的戏曲特征,比之以往更趋于成熟。此外,演员队伍的成长令人十分欣慰,整场演出让人感到老演员宝刀不老,新演员堪当重任,一大批少年新秀脱颖而出,充分显示了白剧艺术后继有人和剧种可持续发展的实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剧对白族民间各种习俗、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吸收和运用,不但更好地烘托了剧作的主题,也探索了一种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所独有的表现模式。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本民族热心观众,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契合了白族历史和白族人的心理特征,从山川风物到人物心灵,全方位地讲好白族故事的力作。

    (作者系大理州文化局原局长、大理州文联原主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