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羚
近日,一段曝光多家高档酒店用脏浴巾或脏抹布擦杯子、擦马桶的视频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公众对酒店卫生的担忧再次被引爆。事后,各地相继开展排查、约谈并对涉事酒店予以严处。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级主管部门举一反三,高度重视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工作,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经营,对严重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一块抹布撕开了高档酒店的“遮羞布”。马桶刷杯子、床单不更换、“一块抹布擦万物”等酒店卫生问题近来屡屡遭到曝光,然而涉事酒店除了接受处罚、自查自纠外,并不能把该类现象“扼杀于摇篮中”。酒店卫生问题为啥难以解决?客房往往是保洁员独自清扫,缺乏有效监督。“看起来干净”的房间,很容易逃过消费者的视线,这种视觉盲区客观上给“瞒天过海”提供了便利。即便遭到举报,一些地方“蜻蜓点水”的处罚额度、一罚了之的工作态度不足以对企业形成震慑;而出行住宿作为“刚需”,消费者即便心存芥蒂,也别无选择,付出高昂成本调查取证也不现实。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利润的诱惑”,一些酒店为压缩成本降低员工薪水、缩短服务培训时间,为服务质量埋下隐患。
“高消费买不来高品质”背后的隐忧是:星级酒店尚且如此,普通酒店的卫生情况恐怕也不容乐观。长此以往,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增加。一些出门在外的人开始“自保”式消费,从毛巾、被子,乃至便携热水壶、睡袋,“搬整个家去旅行”不再是一句戏谑。而酒店除了遭受质疑、丧失客源外,也面临着同行普遍降低标准的“破窗效应”和被不文明住店行为“以牙还牙”的风险。在酒店与消费者的“博弈”中间,没有一方是获利者。
事实上,服务是一个整体,卫生只是最起码的底线。更严重的是,事后反应迟缓,道歉成了例行公事,以提防爆料者代替严防差错,甚至散播视频发布者护照信息、让“义举”陷入险境,一些涉事酒店的行为远远对不起门前的星级。窥一斑而识全豹,这也暴露出个别酒店服务水平、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整体缺失。有人说,在服务领域,100-1=0。这个“服务质量公式”说明,对酒店而言,细节决定成败;而对行业而言,一家酒店的问题,容易引发消费者对酒店业的整体担忧。所以,面对曝光,处罚个别员工、“丢卒保车”绝不是治本之策。
相比“东窗事发”后做无谓补救,酒店拿出行动挤掉“脓包”,才是最好的“危机公关”。有网友从技术角度给出了改进方案,让保洁员佩戴视频记录仪以便监督,杯具统一回收处理以杜绝“一擦了之”。而酒店细化清洁程序、加强员工考评,则是从制度层面消除隐患。但最根本的,莫过于下定刮骨疗毒的决心,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当然,行业健康发展,不能一味仰仗企业自律。建议有关部门监管常态化,通过不定期抽检等方式把“客房里的卫生”曝光于公众视野下;重拳出击惩处违规行为,以摘牌、降星等方式,倒逼酒店改善服务。
清扫前先打开电视吸附灰尘、把遗留的“垃圾”编号保存一晚以防客人认领、顺时针打扫房间以防遗漏……这几天,一个关于日本酒店的小视频在网上热传,让人不禁感叹:清理也是一门学问。近年来,面对短租公寓、客栈民宿形成的挑战,传统酒店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许,打造金牌服务,让酒店真正成为人们出行在外的第二个家,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作者系《人民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