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拥抱“文物触网”的广阔前景
博物馆“上新”多多益善
文学经典的形成
用心改进服务是最好的危机公关
报刊亭升级应避免“千亭一面”
西江月·旅游“红榜”歌
为语言文化交融互鉴“add oil”




 中国文化报 >  2018-11-3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刊亭升级应避免“千亭一面”

    孙丛丛

    曾经,在街角报刊亭买一份报纸或杂志,伴着油墨香阅读,一天就会丰盈而充实。如今,受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突起、获取文化途径日趋多元等因素影响,曾是市民精神食粮“补给站”的报刊亭逐渐式微,一度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简单粗暴的一拆了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对其升级改造以适应群众新需求,成为近年来多地围绕报刊亭“存废之争”达成的新共识。

    报刊亭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城市在原有报刊、书籍销售的基础上,与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新探索及文化创意、智能体验相结合,摸索打造新型阅读空间、无人值守智能报刊亭,突出特色,受到欢迎。同时,也有一些报刊亭在升级改造中“新瓶装旧酒”,单纯追逐商业利益,甚至仍存有违规搭建、违章经营乱象,背离转型初衷。

    如何让升级改造后的报刊亭重新成为城市文化符号的象征,成为既具人文情怀又彰显时代风貌的文化街景?据了解,当前多数城市的报刊亭升级侧重凸显集数字阅读、自助缴费、银行终端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显然较之以往“杂货亭”模式迈出了一大步,但在笔者看来,转型不应止步于功能的拼盘和叠加,在引入新思路、实现惠民便民的同时,还需以特见长,避免“千亭一面”。

    首先,需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和布局。一些地方理应改变粗放式管理模式,将处于分散化、个体化的报刊亭进行规范引导,并给予经营者适度补贴,与此同时,还要问众所需、兼顾某一地域长久形成的审美心理,突出报刊亭的风格特点。例如,在巴黎街道,许多报刊亭就与街景巧妙融合,以张贴戏剧演出海报、城市风情画、旅游标识等形式展示地域民俗,既具“文化味”又吸引游客眼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次,升级理念要与时俱进。报刊亭升级同样应该瞄准“创新性发展”,并及时与“互联网+”“科技+”等新成果融合互动。有些地方根据已有资源建设数字化迷你阅读亭、根据老旧报刊亭分布区位升级改建主题各异的“城市书房”,这些新思路均为城市带来活力,也该予以点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