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佳烜
1988年9月,15岁的毛里求斯女孩梅珍走进位于路易港维克多·雨果大街的一座大楼,这座当时毛里求斯最大的中式建筑,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梅珍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憧憬,报名参加了中心举办的第一期舞蹈培训班。30多年过去,如今,加入中心舞团的梅珍大部分空闲时间仍在中心度过,她的家人也是如此——婆婆学习二胡,丈夫学习声乐和汉语,女儿在少年班学习舞蹈,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梅珍与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的故事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驻在国民众友好交往的动人缩影。30多年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不断探寻、开辟、拓宽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道路。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在海外设立了37个中国文化中心。成千上万个“梅珍”有了第二个家。
“从蹒跚学步的稚童,到懵懂求知的少年,再到风华正茂的青壮年。”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郑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亲切地描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成长,他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而立之年的“得”与“思”娓娓道来。
● 而立之年: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郑浩感慨地说,“可以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步伐和发展轨迹与改革开放几乎是相伴而行。”
就像改革开放的无史可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也是从零开始,在不断探索、积累中发展成长。虽然建设文化中心是发达国家实践了上百年的文化传播方式,但通过设立海外阵地传播中华文化,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8年的10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对外交往重上正轨,在这个“中国必须了解世界,世界也很想了解中国”的时间节点,毛里求斯和贝宁两个中国文化中心应运而生。
本世纪初,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尤其是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一度停滞的中心建设得以重启。到2012年,共建成开罗、巴黎、马耳他、柏林等11个中国文化中心。10余年的探索,为我国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逐渐清晰、建设标准日益完善、基本职能愈加明确。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与发展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14次为中国文化中心揭牌或奠基,32次见证我国与其他国家签署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稳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进入快速发展期,陆续建成27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初步形成覆盖五大洲的格局。“如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规模持续扩大,建筑外观、内饰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施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提高。未来,我们希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内部设计更加精良,增加更多沉浸式的体验项目,人们只要走进文化中心,就能被这里浓浓的中国文化氛围感染。”郑浩说。
2018年,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的揭牌和里加中国文化中心的运营,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总数在而立之年达到37个。“这个数字,还无法与海外对中国文化的需求相符,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的空间还很大。”郑浩说,“此后,我们将在均衡布局的同时,更好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有所倾斜。”
● 而立之“举”:品牌活动服务国家文化外交
走过3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探索出了属于自己、属于驻在国、属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之路,多重举措建立和巩固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式”的发展模式,各中心的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
30多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创新方式方法,与驻在国主流机构合作,培育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主动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和法国百代集团共同主办了8届法国中国电影节,2018年第8届法国中国电影节历时2个多月,在7个法国城市展映9部中国电影150余场;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9届“中国杯”围棋大赛和4届欧洲围棋大满贯赛,与欧洲围棋协会共同举办的2018年第4届欧洲围棋大满贯赛是目前欧洲等级和奖金最高的围棋赛事;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自2015年起设立自主品牌——“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每年评选一次,如今“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已成为俄罗斯翻译家眼中的标杆,该奖项不仅是获奖者的荣誉,对作品的销售和影响力提升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品牌活动的不断推出,使得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更大提升,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阵地作用不断凸显,经过30年的积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服务国家外交的文化功能不断增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书发布后,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相继邀请驻在国政要、学者和汉学家等参与新书推介会、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各种活动,向驻在国主流社会和媒体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政策理念和发展道路,全方位展示我国社会发展成就。金边中国文化中心(原为金边中国文化之家)与柬埔寨总理府合作举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讨会,柬埔寨副首相等政要与学者近1500人参与,引起很大反响。
在“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迈向行动的过程中,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成为阐释“一带一路”政策理念的重要平台,在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2016年7月和2017年8月,新加坡、开罗和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中央电视台在各文化中心录制《开讲啦》“一带一路”特别节目,面向驻在国青年,探讨“开放共享”和“创新经济”等热门话题,引起强烈反响;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著名作家王蒙和《我从新疆来》作者库尔班江赴埃及、土耳其举办“发现中国·讲述新疆”讲座,以亲身经历讲述新疆各族人民的真实生活,为国外高层与主流社会呈现真实、美丽的新疆。
● 而立之“得”: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3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交上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从当初简单的培训、展演、讲座起步,向“大文化”领域不断拓展、深挖,尝试本土化、品牌化运营,合作、借力、共赢,打造了一系列受到驻在国政府肯定和民众追捧的活动。据郑浩介绍,以2018年为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近3300场活动,平均每个文化中心举办活动近百场,直接受众达800余万人次,驻在国副部级以上官员出席文化中心举办的活动近390场,驻在国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近年来,马耳他总统普雷卡、毛里求斯总理贾格纳特、泰国公主诗琳通等政要,多次参加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活动。毛里求斯、巴黎、马耳他、莫斯科等一批中国文化中心或中心主任得到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嘉奖。
近年来,随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的增加,其规模效应开始显现,特别是“欢乐春节”活动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联动举办所收获的集成式传播效果,成为进一步推动中心活动“聚点成网”的催化剂。
继2016年举办的主题活动“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得到广泛关注后,自2017年开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每年5月至6月和中秋节期间全球联动举办“中国文化周”和“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2017年,全球29个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办“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主题活动,其间,各文化中心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60项、529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61万。2018年,又举办“中国文创产品展示周”,组织各类活动86项、164场次,参与人数累计近58万,200余家中外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有效覆盖超过100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举办文创产品展示周活动,促成了一系列中外文创领域合作意向和合作项目。
如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方面的桥梁和窗口作用持续凸显,日渐成为对外文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着力点、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生力军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一代代对外文化工作者,正在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如何让这条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 而立之“思”:文旅融合带来新课题
提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讲好中国故事的可复制和可推广经验,郑浩如数家珍。“运用国际化的语汇、符合当地的习惯、学会换位思考,是对外文化传播工作的第一课。”郑浩说,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和话语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寻找两国间兴趣和利益的交汇点,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文化活动时的首要考虑。“掐丝工艺培训让贝宁手工艺人有了经济收益,中医针灸和太极拳让民众获得健康,‘马兰花艺校’为新加坡青少年提供艺术教育基地……寻找到交汇点,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会更高。”郑浩举例介绍。
与当地文化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让文化传播事半功倍。郑浩说,近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走出中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与当地政府、媒体、文化艺术机构、院校、艺术节等广泛开展合作,借力使力地拓展工作半径。如此一来,海外市场拓展了,更多有效合作达成了,人员交流增进了,文化传播效果也显著放大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法国中国电影节、中国传统戏曲节,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围棋大赛,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连续举办12年的“太极拳日”、少儿绘画比赛等,都成了驻在国主流社会“特别期待、必定捧场”的文化活动。
在国内,“央地合作”机制的建立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一次成功的尝试。“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文化中心及开展对口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加强资源整合,扩大对外文化开放水平,同时也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拓展了渠道。”郑浩说。
“如今,让外界了解中国对世界的看法、中国之于全球治理的责任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能远比传播文化艺术形态本身重要。”郑浩认为。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曾举办以“我们的星球,我们的家园”为主题、阐释环保理念的儿童绘画比赛,毛里求斯等中国文化中心也举办过义演义卖慈善活动……近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进一步开阔视野,不局限于演出、展览等艺术形式,更着力探索从思想观念、社会责任、国际形象的角度切入,将中国的态度、主张和价值观介绍给国际社会,成效显著。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郑浩表示,“如何以文化丰富旅游的内涵、用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将成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需要思索和探究的新课题。”
(本版图片由相关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