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我们的节日·春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我们的节日·春节”特刊
  标题导航
天气虽冷,年味儿渐浓,人心愈暖
将温暖和感动留在群众心田
寒风中,心很暖
送来的不仅有书,还有希望
在孩子心中埋下“悦读”的种子




 中国文化报 >  2019-02-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 东
寒风中,心很暖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1月11日,“我们的中国梦”2018—2019年度济南市冬春文化惠民季启动仪式暨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大白菜广场举行。

    当天早上7点,记者搭乘组织方——济南市文化馆准备的中巴车,从济南市槐荫区出发,历经近两个小时车程抵达演出现场。刚进腊月,天很冷,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显示当日最低气温为零下10度。

    一个小时后演出才开始,大白菜广场上的舞台已搭好,台下的塑料凳摆放得整整齐齐,但观众并不多。刚下车想活动活动的几位记者,被“冻回”了车上,纷纷要求司机师傅把刚关掉的空调打开。透过车窗向广场上望去,一个忙碌的身影非常“扎眼”。他一会儿跳上舞台帮着铺地毯,一会儿钻到音箱后调试线路。他是济南市文化馆调编创作部主任张钧善,这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说他“扎眼”,还有个重要原因。由于天冷,现场很多演员、工作人员都穿着长款羽绒服,唯独张钧善穿着薄薄的短款羽绒服。他解释:“我需要来回跑,穿件大羽绒服没法干活。”

    9点半,烘托气氛的音乐响起来了,现场的观众越聚越多。此时,张钧善已忙得满头大汗。唐王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张主任不到8点就到了,忙前忙后,一丝不苟,让他们非常感动。

    10点,演出正式开始。唢呐齐奏《欢天喜地过大年》、女声独唱《父老乡亲》、京歌《前门情思大碗茶》……喜闻乐见的旋律依次响起,台下的观众不顾寒冷,掏出手机拍照。看到高兴处,人们更是起立鼓掌叫好。站在舞台一侧的张钧善,一手给台上演员抱着羽绒服,一手举着手机拍观众席。他说:“今天天气虽然冷,老百姓的观演热情却很高。”

    寒风中,记者无意间瞥到张钧善的手——冻得通红,像胡萝卜。

    时间倒退10个月。

    2018年3月2日,2018年度济南市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启动仪式在长清区举行。那天是元宵节,早晨起来便大风呼啸。负责活动具体组织工作的张钧善,在活动现场急得团团转:昨夜就刮起来的大风,把已搭好的舞台背景喷绘板吹倒了。

    “下乡演出经常遇到大风,但把钢架刮倒是头一回见。”在现场调度的张钧善,不时叮嘱工作人员要把钢架搭牢,避免发生意外。搁在平时,按照张钧善的性格,舞台出现状况他肯定第一个冲上去解决,但那次他有些力不从心。他说:“年前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医生建议我做手术,我没敢同意。单位还有一摊子事,万一开刀治不好咋办?”

    由于常驻济南的关系,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济南市文化馆。作为泉城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的主力军,济南市文化馆近年来始终践行“目光向下”的服务理念。过去5年来,济南市文化馆每年组织志愿者到乡村开展演出、培训超100场次。在市区,该馆在做好常规演出、培训的同时,大力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活动,为他们送春联、送演出、搞文艺比赛。

    2019年元旦刚过,济南市文化馆收到了一封来自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部门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济南市文化馆丰富了我市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对你们多年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