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带着情感参与到乡村振兴中,要怀着一份敬畏之心去实践,多深入乡村去了解乡村,真正摸清农村实情,读懂农民心声,切实掌握农村所需、农业所难、农民所想,不懂农民莫谈乡村,乡村的事情一定要让农民多参与,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依靠农民、引导农民,不断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
□□ 张孟蛟
有人曾说,乡村将是中国未来30年的奢侈品。我国乡村幅员辽阔,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和供给空间,但目前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不是农村振兴战略,虽一字只差,却是对三农问题认识的再突破、再升级,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合纵连横,跳出三农谋三农。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的乡村千村千面、千乡千情,乡村振兴不能一哄而上、简单复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作即成,必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接力行动,因地制宜,规划引领,综合施策,持续推进。
从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规划的力量和赋能作用是不可缺失和不能替代的。
首先,规划可以让步调一致。在一些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很多地方往往因为认知水平的不同和角色定位的差异,同样的问题会产生很多种看法,出现左右不同心、上下不同频的现象,导致意见分歧难以形成合力,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的有序推进和决策的快速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第三方的专业力量,通过规划的编制来形成共识,整合力量。
其次,规划可以让智慧集成。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扑面而来。作为乡村振兴的各级决策者和实践者,大量的信息泡沫和信息碎片化会严重干扰和影响决策,我们更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和梳理,通过规划结构的专业研究和系统分析,进行智慧的集成和提炼,形成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再次,规划可以让决策稳定。有些地方换个领导就换种思路的情况会时有发生,重大决策缺乏刚性,容易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实施,需要持续发力,不能朝令夕改,而实施乡村振兴最直接的主体是县、乡、村,其并不具备地方立法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发挥规划的作用,通过规划来实现决策的法定约束力,从而保证重大决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最后,规划可以让行动高效。万事谋在先,乡村振兴规划就是要解决想明白、干到底的问题,既要研究谋略和策略,还要制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一个优质的乡村振兴规划就是一份可预测、可执行、可评估的行动指南,在规划编制上多投入一点财务成本和时间成本,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保实施过程中方向不跑偏、资源不浪费、投入不低效,比如,浙江省安吉县在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明确要求全县所有乡村要做到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做到投入可控、标准可控、效果可控。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生态、产业、文化、组织、人才五大振兴任务,从规划角度看,这些需求无法委托一家机构来完成,需要分门别类专项对接,这就需要对规划服务的供应商进行选择,并用产业化的思维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做好乡村振兴规划要注意把握好三点。
一是要在前期调研上多花时间和精力。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件精神,尤其是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规划,以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向跑偏。
二是要用投建运一体化的产业思维来指导规划。始终坚持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的原则要求,按照产城融合、三产融合、城乡融合、多规融合理念,针对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大任务编制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县级政府是最关键、最直接的实施主体,要统筹好规划编制,用产业化的思维指导规划,用可经营的理念来指导建设。要及时把规划转化为实施计划,建立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标准体系,形成可供执行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单,做到可懂、可信、可学、可用。
三是要着力破解资源配置和要素保障等关键问题。乡村要实现振兴,必须破解人、地、钱三大要素保障问题。这三个要素中,地和钱的问题各地都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通过国家政策补助、地方财政专项、乡村两级自筹、发行专项债以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路径予以解决,而且这两个要素的配置还可以通过时间来换取空间。从当下全国农村实际情况看,影响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效应和各项涉农改革的红利效应,引导城市人口反向流动,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激活人口流量、让城里人来乡村消费、吸引城市人返乡方面发挥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机制干预,通过乡村撤扩并来整合干部资源,培养一支头雁式的乡村发展能人队伍,同时加大组织派遣、乡贤返乡、打造创客平台、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等专项人才的输入力度。只要人的问题解决了,乡村振兴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系奇创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咨询规划设计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