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人民始终牵挂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个贫困地区考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如今,这些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如何?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百姓的生活有什么新变化?近日,本报组织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对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察过的部分贫困地区进行回访,集中呈现这些地方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脱贫攻坚尤其是文化和旅游扶贫方面的举措和经验,彰显贫困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看望乡亲,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总书记说:“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旅发力助推区域扶贫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月28日,记者来到地处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核心区域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口这个写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该村时强调的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的醒目标牌。
沿着柏油路进入十八洞村,在村口宽敞的停车场停好车,步入干净整洁的村寨,可见黄泥竹篾、木质门窗的苗家宅院依山而建,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延伸到每户人家门前,好一个生机勃勃的苗家村寨。
走进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绣娘们正飞针走线,为新订单忙碌着。村里的老支书、合作社负责人石顺莲曾亲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的考察调研。5年多过去了,当时的场景她仍历历在目。“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们根据村里留守妇女较多的实际情况,发挥苗绣这个非遗资源优势,成立了苗绣合作社,现在成员已发展至54人。”石顺莲说。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如今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超万元,并于2017年2月成为湖南省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这其中,文化和旅游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距离十八洞村不远的花垣县石栏镇,苗绣产业在文化部门的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日渐形成规模,“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让越来越多孩子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当地企业七绣坊苗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已免费举办18期苗绣培训班,累计培训绣娘900多人次。该公司董事长石佳介绍:“目前在我们公司固定上班的绣娘有100多人,每位绣娘每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以上,技术好的绣娘每月工资能达到4000多元。”
2018年,花垣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随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花垣县乃至整个湘西州迅速组建,带动了大批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今年2月18日,湘西州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挂牌,这10个工坊涉及苗绣、蜡染、竹编、织锦等多项非遗,有效助推了区域扶贫。
为拓展非遗产品销路,湘西州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搭建“互联网+非遗”电商平台,目前已与湖南荣智文化创意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飞艺宝”平台,该州的苗绣、竹编、凿花、蜡染、银饰等均已上线销售。
离开花垣县,记者又来到湘西州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村。时值傍晚,苗家姑娘龙庆丰结束了在山江镇苗族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又为当晚演出的苗族风情剧《苗寨故事》做起了准备——作为演员,她将参与打花鼓等苗族特色舞蹈表演。龙庆丰说,通过在村里的苗王府景区做讲解员和参加旅游演艺,她每月收入可达3500元左右。
创作运营《苗寨故事》的凤凰铭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顺心介绍,该剧于2015年5月首演,截至目前已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近6000万元。“我们的演员都是来自山江镇和腊尔山等周边乡镇的苗寨村民,他们白天是景区的保安、保洁、船工、售票员、讲解员,晚上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又变身为演员。”张顺心说,“这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直接促进了苗寨村民就业增收。”
“湘西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也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且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要求,我们立足湘西的资源优势,以文化和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取得了一些实效。”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刘世树介绍,近几年,湘西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一手抓“对内发掘”,一手抓“对外推介”,让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同时把民族文化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推动文化产品和产业提升品质、形成规模。
革命老区山东临沂是沂蒙精神的发源地。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
总书记说:“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山东省临沭县:柳编“织”出幸福生活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2013年11月25日,在山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看望。彼时,王克昌一家正在做柳编。“总书记来到俺家,同俺们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王克昌对记者说,现在村里很多农户通过做柳编实现了脱贫致富。
地处鲁苏交界的临沭县,自古便有种植杞柳的传统,用杞柳编筐、编篮等技艺在当地已传承上千年。
今年3月2日,朱村文化广场上一大早就聚集了十几位村民,他们一人一个小马扎围坐在一起,每人身旁放了一把柳条,手上或快或慢地编着。转眼到了中午,柳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精致的小篮子。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这样的篮子,每编一个加工费是8元。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每天编六七个不是问题。
来到村头,朱村扶贫就业创业园映入眼帘。园内,几位村民正跟师傅学习柳编创意作品的编织技法。不远处的朱村电商服务中心里,工作人员在不停地接收全国各地的柳编产品订单。
王济钦介绍,如今朱村已制定了本村专项发展规划,明确了居住区、产业区、旅游区“三区同建”的工作思路,力争建成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农旅复合型美丽乡村。同时,临沭县计划投资16亿元的“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项目也在加紧推进中。项目以“大农业、大文化、大旅游”理念为统领,以“杞柳产业+柳文创产业+旅游产业”三大产业为主导,分为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区、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区、沭河古道农业休闲带等七大功能区。
柳编,这一临沭县以前几乎家家都会的技艺,正成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闪光点”和“敲门砖”。
今年64岁的杨进邦是临沭县传统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小就接触柳编的他,对这门技艺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从非遗的角度来说,柳编需要传承,但是光靠传承人四处教不行,得让百姓看到经济效益。”杨进邦说,在临沭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一方面坚持为基层群众开展编织技法培训,一方面加大技艺创新研发力度。“这几年,我们的柳编出口量越来越大。以前是根据客户需求来设计产品型号,现在也开始探索自己设计花样和图案,尤其是将本地民俗文化加入柳编产品设计中,市场反响很好。”杨进邦说。
正是看到这一“家门口的小产业”蕴藏的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年来临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柳编产业发展。除了成立柳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和出台保障文件外,临沭县最近5年尤为注重“临沭柳编”品牌的打造。比如,当地大力支持柳编企业加大自主品牌的注册和运营力度,鼓励柳编企业在境内外设立直销机构。目前,临沭柳编企业已注册“晴朗”“白云”“欧朵拉”等境内外品牌30多个、申请专利260多项。
临沭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志银告诉记者,传统的非遗和民俗领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资源,这也应是基层地区开展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的重点。“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临沭县的柳编产业迈上了新的征程。”王志银说,“以前我们的柳编产品主要做出口,随着文旅融合和国内市场潜力的释放、民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临沭柳编将大有可为。”
王志银透露,2019年临沭县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全县柳编企业、加工组、加工户的培训力度,传授电子商务营销知识,鼓励开设柳编电子商务平台,拓宽柳编制品销售渠道,为柳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是革命老区县和国家贫困县。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考察调研。2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
总书记说:“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
陕西省延川县:“巧媳妇”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我常常对我们的学员讲,贫穷有好多种,除了吃穿住用上的,更有精神、心灵和志向上的。扶贫要扶志,首先要有奋斗的梦想。”延川县民间艺术家、国家级非遗项目延川剪纸陕西省级传承人刘洁琼这样对记者说。阳春三月,陕北大地乍暖还寒,刘洁琼已经与延川县妇女文化艺术家协会的成员深入各乡镇,把剪纸等技艺传授给贫困户,让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
2月19日, 在延川县文化广场上,热闹的秧歌汇演涌动着脱贫致富、建设幸福延川的信心和干劲。当天,延川县副县长张修谦当众宣读对2018年度延川模范、文明家庭、脱贫之星、致富先锋的表彰决定,引导全县广大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自我发展意识,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被表彰的延川模范中的一员,刘洁琼通过延川县妇女文化艺术家协会、高凤莲艺术(剪纸)传习基地和延川县“巧媳妇”工程,常年为贫困妇女义务培训,筹办展览,仅2018年就为四五百人提供了剪纸培训,从精神上和技能上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延川县大力实施“城镇带动、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富民、能源化工强县、文化旅游兴业”三大工程,不断加快“富裕、美丽、幸福新延川”建设步伐。
“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延川县积极发动脱贫致富中的文旅力量。”延川县委外宣办的工作人员介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延川县“巧媳妇”工程是响应全县精准扶贫脱贫摘帽、适合妇女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延川县妇联的牵头组织下,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商务局、县文化馆等部门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布堆画、剪纸等手工技艺开展培训,为延川县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夯实根基。
2月15日至19日,“艺苑奇葩绽新春”延川妇女手工艺品和黄河奇石展销活动在该县路遥广场举行,2000余件的销售量彰显了文化助力脱贫、产业拉动发展的力量。
“学成以后可以把原材料带回家做,也不耽误做家务和干农活,‘巧媳妇’工程让我们掌握了手工技能。”延川县大禹街道西沟河村村民张永兰介绍,2018年,她与同村的几个姐妹一起在延川县“巧媳妇”工程培训基地免费学习手工技能,并靠它赚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截至2018年底,已在全县范围内培训布堆画、剪纸、布艺、刺绣、编织五类技能444人次,经过培训的妇女已具备基本制作技能,拥有了一技之长。”延川县妇联的负责同志介绍,经过“巧媳妇”工程培训的妇女80%已加入了各个协会、合作社,走上了生产致富之路。
“全县2112户6853人、47个贫困村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9.7%降至目前的1.06%,顺利通过了贫困县退出的市级核查验收。”在近日召开的延川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宋满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新成果。该县2018年接待游客462.65万人次,同比增长51.7%;旅游综合收入24.81亿元,同比增长22.3%。在旅游业的有力带动下,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7.17亿元,同比增长9.8%。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考察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村。
总书记说:“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乡走上七彩致富路
蔡文斌 文/图
3月2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许四让什姐早早来到村里的盘绣园,打开大门,洒扫庭除。今年31岁的她,以前从没想到自己打小随母亲学的盘绣手艺,除了做嫁妆之外还能挣钱,也没有想到,姐妹们平时穿戴的东西如今能得到那么多人喜欢。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五颜六色的绣品作为土族服饰的最大特色,为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赢得了“彩虹之乡”的美誉。而这门土族妇女的传统手艺,如今也成为她们脱贫致富的技能。
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闫国良介绍,政府出资在班彦村建设了盘绣园,村里140多户人家的妇女通过盘绣园销售产品、学习培训。“完成公司的订单,每家一个月能增加2000元到3500元的收入。”闫国良说。
离盘绣园不到20米的地方,是村民老吕开的农家乐,只有四分地的小院子被他打理得干干净净。据了解,这样的农家乐在班彦村有5家。“今天天气好,估计游客多啊!”老吕忙活起来,顾不上多说话。果然,不到中午就陆陆续续有客人进门,几张桌子很快坐满了。
走在班彦村干净整洁的巷道里,两边是错落有致的院落,路灯上挂着大红灯笼,红砖围墙上是书法壁画。谁能想到,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之前,这个有300多户人家的村子贫困率达到56%,吃水难、交通难,6公里的泥水路,两个小时也走不完……
闫国良说,通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及多个文化和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互助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得到很大提升。仅今年春节期间,全县旅游收入就达到1.1亿元,旅游人次超过30万。“今年,我们还要在全县实施100户农家乐提档升级项目,使其实现高质量发展。”闫国良说,2018年,全县农庄接待省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增收达1万余元。
扶贫也要扶智。发展当地特色手工业,通过技能培训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企业200多家,依托这些企业开展产品研发与销售、农牧民技能培训、农家乐经营,以及刺绣、石雕、民族服饰生产等,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5年10月成立的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入驻互助土族自治县扶贫产业园,以“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形式,在4个乡镇村设立基地和扶贫车间,带动全县农村妇女2000人参与手工艺制作,其中贫困户200余人,每人年均增收2万元。在公司的生产基地,年逾花甲的林七江索和李生秀每天都来刺绣。“种了大半辈子地,如今成了‘上班族’。”李生秀笑着说。
扶贫更要扶志。今年春节期间,互助县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278场,全县294个村每村至少开展3天的文化活动。各类文艺院团下乡巡演,把党的政策和关怀送到家门口。扶贫小品《脱贫计划》、情景诗朗诵《班彦新村赋》、曲艺快板《为十九大喝彩》、歌伴舞《不忘初心》、快板《脱贫攻坚显真情》、歌曲《习主席来到咱青海》等节目,都能引起观众共鸣。闫国良说:“这些演出增强了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有了脱贫精气神,土乡儿女一定能让家乡旧貌换新颜。”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地处吕梁山连片贫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以东12公里处的宋家沟村,了解宋家沟新村规划及建设情况。
总书记说:“希望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山西省岢岚县:贫困村有了新奔头
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郭志清 文/图
多年前的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村,坍塌的院墙和泥泞的土路令人无处立足,走不到50米鞋子就直接陷在泥坑里。如今的宋家沟村,一条条整洁宽敞的街道、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民居、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泛着粼粼波光的清水小渠让整个村庄显得更加灵动。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经成了县里第一个国家3A级景区,来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一派美丽乡村新气象!
农区变景区,百姓吃上旅游饭。村支书雷文斌说:“这两天是淡季,去年6月连续4天的乡村旅游节才叫热闹!威风锣鼓表演、二人台表演、特色面塑表演等各种各样的特色民俗活动吸引了10多万游客。”顺着村里青砖铺就的大道往前走,沿途有不少古色古香的特色小吃和民宿。村民王建军的农家乐远近闻名,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他独具特色的铜火锅。“我家的农家乐最红火,一年收入能超过3万元,干活有劲头,生活有盼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在王建军的带动下,村民自营农乐家的积极性高涨。如今,全村共有近20户“自住房+客房”的特色民俗客栈。
由岢岚县文化和旅游局派驻在宋家沟村的文化志愿者小张告诉记者:“为了不让村里特有的传统技艺丢失,去年我们对宋家沟村的剪纸、面塑技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创新,希望能够将村里的文化产业做起来。”跟在小张旁边的贫困户刘海霞表示,没想到自己日常生活所需的缝制手艺,竟然还能成为“产业”,给自己带来收入。在巾帼创业就业基地宋家沟村巧手坊里,像刘海霞这样的留守妇女几乎占了85%。巧手坊集手工培训、手工制作体验、手工产品销售为一体,让村里的妇女有了收入。“绣娘”张丑兰说,现在她在招呼老人和孩子之余做做手工,每年能比以前增收2200元左右,家里经济压力缓解了许多。
2018年6月,山西省公布了《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2018—2020)》,计划用3年时间,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贫困地区每年建设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在首批公布的旅游扶贫示范村名单中,宋家沟村上了榜。
“宋家沟村在文旅扶贫上取得的突破进展,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脱贫的决心。”岢岚县副县长王福平表示。近年来,岢岚县委、县政府结合宋长城景区、岢岚古城的建设,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提升人员素养,推动景区整体发展,带动全县旅游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再上台阶,让更多群众受益。36岁的岢岚县赵家洼村村民马小飞对此感触深刻,随着家乡这片“穷乡僻壤”越来越美,在外开设文旅策划公司的他设计出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到岢岚县的第一条旅游线路,游客年年增长,2018年已达4000人次。
为了让贫困户从思想上脱贫,近年来,岢岚县文化和旅游局围绕文化脱贫和乡村振兴两个目标,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艺创作,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从思想转变入手。仅去年一年,就升级打造大型情景剧《情满黄土坡》,创作歌曲《起航舟城》、街头情景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等优秀文艺作品,将这些展示农民精神风貌、弘扬社会新风正气的文艺演出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在众多新创文艺作品的带动下,全县35人以上的农村文艺队达到46支,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让乡村生活愈发红火,贫困村有了新奔头。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全国典型的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2018年2月10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凉山彝区腹地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看着你们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儿唱起来,旅游办起来
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3月的明媚阳光下,蓝天白云格外耀眼。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勒尔村小学的孩子们穿着崭新的校服,在修葺一新的校园里齐声歌唱。下课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为记者带路,来到了曾经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揪心的“悬崖村”。
“悬崖村”名叫阿土列尔村,坐落在海拔1400米至1600米的山坳中,从山底小学到山顶村庄海拔差近1000米。曾经由于入村须攀爬800米悬崖和十余节藤梯,被外界称为“悬崖村”。尽管藤梯如今已经变成了钢梯,高高的山顶仍令人望而生畏,一行人气喘吁吁。“80后”彝族干部帕查有格不时停下来,陪同前来调研的团队歇歇脚。“以前,‘悬崖村’贫困和深度贫困之间的区别,可能只在于某家多养了一只鸡。”他说,多年来,村里与世隔绝、贫穷缠身,村民出行、买卖货物只能爬“天梯”背上背下,有时候买包盐,来回都要走一上午。
2015年担任“悬崖村”第一书记的帕查有格见证了该村的蜕变:“天梯”变成了钢梯,孩子们上学住校了,嫁接了核桃,种上了油橄榄、花椒和中草药,办起了农家乐,村里的水、电、路、通信全通了……
“悬崖村”火了。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每天都有两三千名游客慕名而来,拍拍照、爬爬钢梯,感受原生态的彝族风情。“人太多了,头都忙昏了。”看到帕查有格走近,山下销售小吃的村民笑着发起了“幸福的牢骚”。服务游客的小卖部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开设了8家,成规模的民宿和餐饮设施也正在全面筹建。“感谢政府帮扶我们。”村民某色拉洛说,“如今收入最好的时候,每个月靠小卖部和帐篷租赁就能为家庭增收一两千元。”而在此前,包括“悬崖村”在内的大凉山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生活只能自给自足。
脱贫攻坚路上,“悬崖村”这个“世外桃源”找到了一条借助自然资源开启新生活的新路子——发展“大旅游”。不仅政府在投入,社会力量也快速跟进,在此打造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相邻的村也蹭起了热度,经营起与旅游配套的民宿、餐饮等。
村民莫色拉博的命运由此而改变。“悬崖村”通了4G之后,这个小村庄通过互联网接入世界,莫色拉博也通过直播和小视频成了“网红”,他拍摄的一条“悬崖村”的小视频最高点击量达到4300多万次。“让更多人知道‘悬崖村’,来这里旅游,是我最大的心愿。”莫色拉博说,钢梯修好之前,他种地一年下来刚够温饱。如今,他找到了工作,当旅游向导,每个月工资能拿到4000元左右。
在凉山,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全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全域旅游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地先后编制了《凉山州“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五个一批”旅游扶贫规划》等,还细化了年度旅游扶贫专项方案。据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凉山旅游经济收入达436亿元,2016年到2018年旅游带动贫困人口直接脱贫达5万人,其中“悬崖村”作为深度贫困村,通过旅游扶贫的带动和支撑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祝静统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