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江记者 骆 蔓
4月13日晚,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非遗馆内座无虚席,当晚的“非遗+”学堂,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豺虎画丽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王义带来了题为《松阳豺虎画的前世今生》的讲座。坐在记者身旁的松阳县古市镇筏铺村村民吴伟明说:“我跟郑老师是邻居,很喜欢他的画,一有空就去他那车库改建的作品陈列室,看他的画,与他谈天说地。”
“以前松阳山高林密,各种猛兽很多。有一次,一对老夫妻遇见一只受了伤的豺,就好心把它带回家,并悉心照料,待豺养好伤后放它离开。老人膝下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山上那些成精的猛兽商议着要来抢人,为此老人成天提心吊胆、郁郁寡欢。豺听说后对老人说,这件事交给它来处理……”郑王义绘声绘色的描述,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赢得满场喝彩。郑王义说,豺虎画中是一只神化的豺和一只老虎,豺虎的故事出自松阳,所以豺虎画也只有松阳才有。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感觉很新鲜。我想这是因为以前的老百姓对自然心存敬畏,需要这些豺虎画作品放在家中来镇宅,以求逢凶化吉。”在松阳工作的马敏说。
松阳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周文婷介绍,松阳豺虎画也称为驱邪巫画,由当地神汉巫师或民间画师以猛兽为原型,在木板、宣纸或动物甲壳上绘制而成。豺虎画造型诡异乖张,被当地百姓供奉用以驱邪,是民间巫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
松阳四周环山,古时松阳山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山中猛兽伤害人畜、损害庄稼等不顺心的事,对鬼神的恐惧和崇拜产生了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巫画。山里人通常把虎、龙、豺当成镇邪的神灵来对待,于是便请民间画家绘制此类画像,悬挂在大门、中堂、房间,用以避邪。驱邪巫画一般分豺虎画、豺画、虎画、钟馗画、八卦画、紫薇星。“其中的豺画、紫薇星为松阳所独有,它们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郑王义说。
浙南山区以松阳为代表的松阳豺虎画,其起源时间尚无考证,据郑王义了解已有千年历史。“如今对驱邪巫画的信仰仍是松阳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大东坝的迎神赛会、竹溪拜祭都是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驱逐鬼神、祈求平安,一直是村民们的良好愿望。如今走进玉岩镇、古市镇、象溪镇、板桥乡,还能看见一些被收藏的巫画作品。”郑王义说。
郑王义是郑家第五代豺虎画传承人,师从大伯郑光华,后拜丁光为师。郑王义从艺近40年,致力于松阳豺虎画的传承和发展,他画的豺虎画、瓯塑作品远销我国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多年来,郑王义不仅为农村百姓绘出了上万幅豺虎画,还创新利用蔬菜、水果、岩石等自制颜料和胶水,用以保持豺虎画鲜亮的色泽。郑王义的作品先后5次荣获全国书画大奖。
郑王义祖上所画的那些豺虎画,大多被当时乡里家境宽裕的人以几担谷或几块洋钿买走。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加上猛兽的消失,人们对豺虎画镇宅的需求越来越少,但郑王义依旧传承着豺虎画作画的技巧。他坚持不懈传授松阳豺虎画技艺,多年来授徒100余人,这些徒弟有的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有的还开办了美术培训班。郑王义则连续5年受邀为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班的学员上课,2018年还成为丽水市唯一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百强名单的传承人。
记者在松阳县非遗馆一角,看到张贴着一张“非遗+”学堂课程的安排表,其中包括周芳娣的“古法造纸技艺”、金康法的“松阳端午茶”、吴永明的“松阳高腔知多少”、邱建平的“道教音乐月宫调”等,这些课程均已安排至年底。
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杨建明告诉记者,“非遗+”学堂是以非遗传承人、本土专家授课为主开设的课堂,以“松阳技艺”“松阳味道”“松阳好戏”“松阳故事”为主要内容,旨在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推进非遗馆常态化开放,以期建立一批松阳本土传承群体的教学队伍,培养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群体,探索文旅融合研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