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将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五四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运动。自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思想引起人们的关注。1915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新思潮从此风起云涌,旧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冲击。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空前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摘自《回忆五四历史》)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鲁迅的思想传统(还有鲁迅的文学传统,那是需要另作讨论的),仅是五四传统的一个方面。他所发表的许多意见,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启示,但并不具有方向的意义,也是可以讨论,可以质疑的。我个人最看重的,还是背后的精神,一是彻底的怀疑、批判精神(包括对自我的怀疑与批判),一是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我以为,这也就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我们今天纪念五四,最应该继承的就是这样的五四精神。因此,我就把这八个字奉献给诸位,以此结束我的演讲,这就是“独立,自由,批判,创造”。
(摘自《鲁迅与当代中国》)
叶曙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虽然有内在的关联,但并不是一回事。
五四运动不能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它是因外交问题、政治问题引发的一次“突发事件”。尽管二者的历史文化基因大致相同,但五四显然有着自己的血脉谱系,它是宋代太学生伏阙上书、明代东林党人议政、清代公车上书这一知识分子传统的延续,反映了民族主义与政府之间的冲突,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新与旧之间的冲突。
当清末民初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子,还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在民族救亡问题上,他们走到了一起,就像两个并行的轮子,共同支撑着这辆摇摇欲坠的车子,直到1919年,终于汇成一股巨流。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这是事实。五四运动还为学术界准备了一大批学术精英,为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准备了一大批人才,这都是事实。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而言的。
(摘自《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
陈万雄(知名出版人): 一直以来,学术界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划时代的一个历史时期,而过分忽略其与此前的辛亥革命运动的关联。有论及的,也只注重清朝的推翻,民国建立后几年的政局和社会思想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从各方面史迹披露,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在前期,与辛亥革命有着超出一般历史前后时期的特殊内在联系。两个时期内在联系的密切程度,如要将之分别做独自的历史考析,会影响历史理解的完整,过去的研究则明显有此种倾向。根据本书各章初步的考释,昭示了无论从人物谱系还是文化思想层面,辛亥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的发展有一脉相承的条理。
(摘自《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