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都在攒足力量营造更广阔的旅游空间、打造更优质的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区获得新的巨大发展机遇。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广东河源巴伐利亚庄园、广西桂林阳朔遇龙河旅游度假区、四川成都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和云南玉溪抚仙湖旅游度假区。自2015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活动开展,截至目前,包括最近公示的4家,全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已达30家。
□□ 本报记者 裴秋菊
旅游行业又一块金字招牌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指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以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一般有明确的地域界限,适于集中建设配套旅游设施的旅游;所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基础较好、交通便捷、有较好的开放度。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促进和引领旅游行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记者了解,早在1992年,国务院就批准建设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先确定国家旅游度假区,再进行度假区项目的建设。其中包括北海银滩与亚龙湾、滇池等。然而,这种“先批后建”的模式因国内度假市场的不成熟而搁浅。
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66号),重新进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评选工作。同年10月,国家旅游局宣布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志着我国旅游度假区建设由先批后建的开发区管理模式,转型为先建后评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品质。
记者了解到,依据国家旅游局2015年公布的《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凡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必须要满足8个强制性指标,包括应具备适宜度假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区内无被污染的水体、空气或土壤,无多发性不可规避的自然灾害;应具有明确的空间边界和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面积应不小于8平方公里;应具备至少3个国际品牌或国际水准的度假酒店;以接待过夜游客为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过夜游客中应有至少1/3平均停留3夜以上或2/3平均停留2夜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住宿接待设施总客房数应不小于1000间等。
此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还必须通过一系列资源环境与度假产品的综合评价,评定结果需经过自评、问卷调查、递交材料初审、专家实地考察、打分等11个步骤再次验证,由此可见,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属不易,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才会成为旅游行业继国家5A级景区之后的又一金字招牌。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非典型”范例
2018年1月,国家旅游局又公布了第二批9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其中,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赫然在列,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因其丰富多元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得到高度认可。
在鲁朗景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谢斌辉看来,鲁朗旅游景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是一个“非典型范例”。他们通过各级部门的大力整合,上下协力,短短一年就完成了创建任务,成功获得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枚沉甸甸的金牌。
在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看来,旅游度假区作为一个产业集聚区,既是产业集聚平台,吸引各类产业形态入驻,又是创业平台和市场平台,未来更是引领市场的产品创新平台。鲁朗旅游景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创建证实了这一点。谢斌辉介绍,在鲁朗旅游景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过程中,资源开发的大突破,进一步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在提升餐饮住宿产品方面,除了318国道上的酒店群之外,还建设了林芝恒大、保利雅途等品牌酒店及喜路等精品酒店,通过采取试点帮扶等措施打造了富有特色的藏式民宿;在丰富旅游业态方面,打造以中心镇区、南区、西区、中区等为主体的度假项目体系,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并配有创客基地、演艺中心、美术馆、藏医藏药文化展厅、咖啡厅、星级酒店、精品客栈等基础设施,同时还设置了工布响箭、骑马放牧、采摘松茸、观赏民族歌舞等旅游体验项目;在推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自筹资金建设“鲁朗高原生态农牧主题公园”,打造高原家禽养殖、动物园、骑马旅游、3D打印等度假项目和产业扶贫示范点,解决当地大学生和农牧民就业问题等。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让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玩法越来越多样化。
“我们坚持强管理、扬传统,优化旅游环境,旅游形象得到不断提升;坚持强基础、促服务,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创新宣传营销,并采用成熟、适用、先进的技术,创新景区管理与服务模式,增强景区核心竞争力,打造智慧旅游度假区。未来,在现有景区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将会引进高原高尔夫、高原玩雪赏雪等项目。”谢斌辉说。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过程,如今已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改革创新、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
完善机制 营造度假氛围
目前,我国旅游度假区的整体设计和创建已初具规模并初步形成机制,其发展空间和前景较好。然而,在创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与标准的引领还不够明晰,建设与运营还存在诸多困难。在此情况下,旅游度假区又该如何创建?
对此,中景信旅游投资开发集团副总经理张树民认为,首先,建立单体项目的考核考察机制。重点关注项目筹划期是否可持续,项目运营期是否有市场,项目衰落期是否能升级。其次,建立内外部衔接机制。内部要挖掘文化内涵、持续提升服务,外部要实现周边观光景区与文化城镇等的衔接。此外,建立借助外力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机制。自力更生部分包括为新业态预留的土地、自持物业的增值和可以自主融资的抵押物;可借助的外力包括总部基地等有税有人气的项目、来自市场的休闲型项目和来自国家的政策性项目等。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认为,一个成功的旅游度假区应该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但不一定要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好的自然条件,做让游客喜欢的产品;强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开发;同时,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曾博伟看来,在创建旅游度假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和市场的需求,打造什么样的特色产品、如何留住游客很重要。“文化要具有差异性。一个地方发展旅游和度假产业,很重要的一点是差异化,如山地度假和滨海度假,除了特色不同,还要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主题去呈现。”曾博伟进一步补充说。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表示,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角度来看,虽然度假区有自己的边界,但也应该注重与当地居民、社区的融合,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沟通,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度假区的建设发展中来。此外,旅游度假区要具备“度假创意”,营造浓厚的度假氛围。“度假氛围的形成要有气候、景观、场地等的支撑,包括度假资源、度假吸引物,要考虑进入性、安全性等,这就需要建设者在度假创意方面充分考虑。因此,在打造旅游度假区时,在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应加大力度做好度假创意方面的功课。”张凌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