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丹青有“宝筏”
大千三十
一门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
读书作画两相宜




 中国文化报 >  2019-07-2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青有“宝筏”

    《寒林图》 清  宝筏  香港艺术馆藏

朱万章

    清初“四王”之一的王鉴(1598—1677)在题吴伟业(1609—1672)的一件山水画时说:“画分南北宗。南以右丞为祖,自董巨二米元季大家以及沈石田、董文敏得传正脉,故南宗为盛。董文敏后,几作广陵散矣。近时独吾娄吴大司成、王奉尝执牛耳,为笔墨宗匠,海内尊为模楷。此帧乃司成公游戏三昧,如不经意,然元气灵通,参乎造化,即苦思岁月,不能到此,真丹青宝筏,不可作寻常观也。”这是首次提到“丹青宝筏”,以喻其画格之高。去年上海博物馆即以此为题,策划了董其昌艺术大展,极一时之盛,影响甚巨,因而“丹青宝筏”一词,更是深入画界、闻名遐迩了。

    巧合的是,在清代,确有一人叫宝筏且雅擅丹青,但因名不见经传,且画迹传世不多,因而知道他的人很少。他是活跃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广州海幢寺僧人,“宝筏”是其法号,字莲西,别署莲西道人,工诗,善画,有《莲西诗存》行世。他也喜藏名画,其斋室为画禅堂。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典籍所载不多,只能从诗文集和传世书画中拈出一些碎片,大致洞悉其概貌:广东番禺籍的文人杨永衍(1818—1903)在题《莲西诗存》中有“少小同乡井,辞家事世尊”句,可知宝筏当与杨氏同为广东番禺人。宝筏在《莲西诗存》中有《丁亥元旦》诗一首:“岁月堂堂也大奇,忽经残腊又春晖。万八千日即今是,四十九年知昨非。世固多材容我拙,法原无相任人肥。元朝处处轰春炮,我只云山旧衲衣。”其自注云:“时年五十”。因宝筏与杨永衍及陈璞(1820—1887)、居廉(1828—1904)等同时,故可推知此“丁亥”应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据此则可知其生年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莲西诗存·序》中,金粟老人何桂林称其寂于辛卯四月十七日,即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此即可确定其生卒年,享寿五十有四。

    宝筏在佛教方面的建树已无从考订,在其诗画中,则可了解其艺术成就。他的诗大多集中在《莲西诗存》中,也有一些散见于画迹及别种文集。在其行世的二百六十多首诗中,最为上乘的当数山水闲游诗。雁过留影,即兴所赋,往往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如《明月寺》:“罗浮有初地,云水古丛林。明月知如此,青山长至今。钟寒三界寂,殿暗一灯深。笑问人间世,梅荷何处寻?”另一类为歌咏风物,颇似竹枝词,读来琅琅上口,亲切中蕴含一种音乐美,如《花洲晓渡》云:“夹岸花光映水低,番风吹过海珠西。微濛云水月将堕,柔橹数声烟际迷。”在其诗中,数量最多的还是题画诗和酬和诗。前者良莠杂芜,时见珠玑,如《题杨椒坪添茅小屋图》(“杨椒坪”即杨永衍):“清白人家旧有名,楼前汉雪正初晴。画茅补屋绸缪早,春酒倾槽酝酿成。廊曲佛桑饶午韵,墙头老树作秋声。与公共话乡园事,无限低徊往复情。”后者虽多应景之作,艺术价值不大,却极具文献价值,对研究作者及其所涉人物的生平、艺事等颇具佐证意义。宝筏与当时书画家如居廉、潘飞声、杨永衍等均有交游,与潘飞声、潘桂卿等有多首唱和之作。光绪十三年(1887年),居廉六十寿辰,学界、艺坛名流数十人吟诗作画致贺,宝筏亦即赋两首,表其敬慕之意。其一云:“甲子重开岳降筵,老人星见隔山前。鸾凤啸傲琴邀月,花草平安画纪年。相视金刚真寿者,貌同石古总天然。可传事业流传遍,百岁穰穰祝砚田。”其二云:“菊放重阳晚节芳,群英来佐爪眉觞。机成灵锦随人学,室有天花散处香。华发尚留他日白,童颜不改旧时苍。当年我亦通家子,来为先生庆寿昌。”据此可知,宝筏虽为剃度之人,但却并未完全遁迹空门,而是周旋于世俗与佛门之间。

    宝筏兼擅绘画,尤以山水见长。其山水取法“四王”之一的王翚(1632—1717),但在传世的几件作品中,王翚的痕迹并不明显,倒是融合了明清以来诸家笔法,古韵盎然。宝筏于光绪二年(1876年)为潘光瀛(珏卿)所作的《寒林图》(香港艺术馆藏),其题识说是仿恽正叔(恽寿平)笔法,但就其画风看,在恽氏笔意之外亦不乏己意,只是笔力略逊于恽。作者在画中题诗曰:“樕樕寒林淡淡云,石痕岚影望中分。有人把卷山窗下,可是南华秋水分。”其诗意与画境相融,彰显其诗画双修的艺术造诣。另一件于光绪六年(1875年)为黄吉亭所作的《山水册》(广东省博物馆藏),其自称乃以唐六如(唐寅)法所作,但就其笔意看,则与《寒林图》相类,都是将前人的笔法与己意糅合在一起。其他如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山水扇面》、光绪四年(1878年)的《疏林平远图》(均藏广州美术馆)和光绪六年(1880年)的《山水图》(广东东莞博物馆藏)等也大抵如此,与同时期复古、摹古之风的山水画风格相近,古韵有余而新意不足,其个性也并不鲜明。

    虽然宝筏只是其时无数画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在小范围中,其诗画仍得到不少人的追捧。据传张之洞(1837—1909)、汪鸣鉴巡视广东时,闻其名,索观诗画,欲求见一面而不得,宝筏说:“诸公爱和尚诗,非爱和尚也。”而诗人杨其光(1862—1925)题其诗曰:“微闻梵呗喧,钟寂起诗癖,人手无浅营,甘当此曾历。作诗如作画,三昧造其极。”又论其画曰:“借画喻诗境,元气淋漓漓。”言其诗画一律,不无揄扬之词。黄映奎(1855—1929)亦有“丹青方外几人回,点染云山入化工”咏其绘事,以见其推许之意。纵览宝筏行世的数件画作及艺事行迹,可知其非但不能跻身于主流画史,即便在地域绘画史上,也难以占一席之地,但他却和同时代众多寂寂无名的画家一样,是时代潮流的缩影。他们延续了“四王”以来的画风,在古人中讨生活,是山水画发展至晚清时期陈陈相因、墨守成规的时风使然,也是二十世纪早期受欧风美雨影响之下画风变革的前奏,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印记。故此“宝筏”与王鉴所言“元气灵通,参乎造化”的“丹青宝筏”相比,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