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
这个假日去哪儿?这个问句是文旅生活的典型反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走世界观天下,沉浸自然风光,追寻人文遗迹。然而开拔出门之前,你一定得先问问,此番畅游,有什么安全隐患?做什么安全防范?需什么安全装备?
人是万物灵长,所以只有人才会把向四处的物理位移,发展成风光旖旎的精神生活。正因为如此,对任何美不胜收的体验而言,大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和健康。这道理似乎并不难理解,然而,频频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尤其是恶性事故,又反复表明,总是有人把违规当搞笑,把生命当儿戏,把玩命当刺激,结果闹出荒唐甚至惨剧,让人可悯又可悲。我们常说,警钟长鸣。君不闻:家有千金、坐不垂堂。君不闻: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君不闻: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有人会争辩说,当代社会,现代文明,可上九天,可下五洋,安全保障岂是旧时可比。这话当然有理,然而也该听听现代思哲乌利希·贝克的话:我们正处于一个现代风险社会。他承认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干预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但是决策和行为却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并且有制度化的趋势。事实上,就是在近年的旅行中,一些踩踏、翻车的事故,追究起来都是人为造成的。我们对现代生活在安全方面的优越性,不应该保持谨慎乐观吗?
十九大报告中有多处提到美好和美丽,这不是简单的修辞,而是时代的表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生活就是当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不平衡不充分也提示我们,有诸多方面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努力,比如这个大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