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 题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名家话文化
建设一流的文化中心要脚踏实地
百花齐放做好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
发挥区域地缘优势,统筹推动三大文化带建设
打造北京城市文化符号
曲艺要在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中生存
打造北京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在传承与创新中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要以我为主,发展文化要落在实处
北京是全国戏曲的大码头 要充分发挥其核心影响力
在多维的时空交点上创新发展




 中国文化报 >  2019-12-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是全国戏曲的大码头 要充分发挥其核心影响力
——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

    在国家政策层面,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第52号文件,即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后来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对于传统文化的扶持、推广、传承计划。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也已常态化,并显现出不错的效果。总体来说,我们的戏曲发展在这几年有了一个向好的趋势。

    戏曲观众数量的多少是决定一个剧种、剧团生存发展的重要指标,具体到一些特定的剧种,培养观众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像京、昆这些大的剧种都有各自的粉丝和爱好者,在北京已经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寻求到了稳定的生存空间。在北京,评剧、梆子的观众群体相对较多,京剧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受众就更加没有问题,几乎每个小区都有京剧的票房票社,只要有演出,这些戏迷票友们都会积极参与。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平台,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几乎全国的院团都可以将他们的戏曲艺术推广展示给北京市民。例如近年来的全国基层戏曲院团展演、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展演和各省区市进京展演等等,都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大量的剧种,带着自己最精致的艺术或创作的最新成果,来到北京接受观众检验和欣赏。在某种程度上说,北京的观众群体既包含了北京的本地居民,也包括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北京人,他们都会成为北京戏曲舞台的重要观众群体。这就使得北京可以成为整个中国戏曲剧种的传承、保护、推广、发展的文化中心。首善之都,在于它的视野是面向全国的,可以把全国的戏曲带到北京的舞台,让北京观众去欣赏,同时也用北京观众的眼光和标准来审视进入北京的剧种和剧团,从而把整个戏曲生态变成一个更稳定的文化生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