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读书/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3版
读书/副刊

第4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办刊情结
守卫底线
太平有象 风俗有本
以和谐之美抚慰生活
从姚蓬子到姚文元




 中国文化报 >  2008-11-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平有象 风俗有本
——读《江南烟景》

  罗文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花草山水固然使人迷恋,江南的民风民俗同样让人陶醉。李涵绘图、王稼句撰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装帧古雅的大型图文书《江南烟景》,以当代江南中青年才人和学人的独特眼光,重新解析并艺术再现生动鲜活的江南民俗,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江南民间文化读本。

  《江南烟景》,书名内涵丰富而含蓄,引人浮想联翩。“烟景”,即风景,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它让我们回想起唐宋诗词和明清小说里许多描绘江南风景的词语:烟花、烟波、烟霭、烟霞、烟雨、烟云……但该书的作者独爱这个“烟”字,显然看重的是它浓郁的市井气息,取其“人间烟火”的含义。全书3辑50帧图文,无不体现着“人间烟火”,如第一辑“岁时记忆”中的《调龙灯》、《接财神》、《年节酒》,第二辑“日常琐碎”中的《绣花》、《清玩》、《梳妆》,第三辑“世象大观”中的《迎亲》、《拜堂》、《入洞房》等,篇名本身就是民俗活动的一种,或民间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值得一说的是,书中表现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生活场景,都是在安宁和平的时世背景下才有可能正常进行或享有的,因此,所有画面和人物都给人以祥瑞、喜悦、富足、闲适的感觉,反映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江南地区百姓珍惜“太平有象”,进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的精神状态。

  风俗,是《江南烟景》一书的最大看点。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是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但它同时也是流变的,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个意思。虽然如此,风俗毕竟也还是有本有源的,其来龙去脉很值得梳理和研究。《江南烟景》的文字作者王稼句,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作家、学者和藏书家,他特别注重收藏有关民俗的图文资料,并擅长点化史料,用自己雅致而洗炼的语言解说风俗,寓意深厚,趣味浓郁。书中每篇文章虽寥寥数语,也旁征博引,溯本求源,清晰地勾勒出画面的民俗文化背景,使读者醒目提神,收益良多。

  《江南烟景》的绘画作者、著名画家李涵,生于江南,长于江南,长期关注江南风俗现象,也善于表现民俗场景与人物。从书中描绘的人物看,他们好像一个大家族的众多成员,男女老少,各具神态,在不同的主题画面中担当着不同的主角与配角,顾盼有致,相映生辉。仔细观察,他们的手、眼、身、法、步,朴拙中透着机灵;他们的唱、念、做、打、舞,正剧外不乏喜剧色彩。聪明的画家将染成深红色的比较粗糙的布料作底子,还未动笔,就为作品打下了古雅而喜庆的基调;然后采用工笔重彩技法,借以石青、石绿等颜色,在布料上勾勒形态,层层渲染,精细地描绘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欣赏李涵的这些风俗画,在审美愉悦之外,别有一番历史的真实感与生活的亲近感。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适逢落花时节,《江南烟景》走进我们的视野,它诱惑身居北国的我们,羡慕和向往江南美好的风景,了解和欣赏江南富庶的风俗。爱江南、爱文化的李涵和王稼句,通过对他们所熟悉的江南烟景的浓妆淡抹、精雕细刻,使我们再次感受到,江南,苏杭,不仅是自然的“天堂”,更是人文的“天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