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春节联欢晚会的中和之乐
文化消费的十大特征
视角独具的音乐著述
当代人如何过春节
从自然到逸 从逸到“自然”




 中国文化报 >  2009-01-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视角独具的音乐著述
——评《人生必修——赏音析乐方法论》

  徐林平

  放在我手上的是一部沉甸甸的音乐学著作——刘丽英教授的《人生必修——赏音析乐方法论》。这本书成书之前,曾在诸所大学课堂上作为讲稿,也是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类节目的播出稿。这本书通过了高校音乐专业普修课大学生、非音乐专业选修课大学生、音乐爱好者和普通听众的检验,具备了雅俗共赏的品质。这本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与写作风格,有几个特点是不得不提的。

  一、综合观。本书的体系相对完整,将知识储备与名曲欣赏合为一体,使得理论的建构得到实践的检验。音乐是一种符号语言,需要透过表层的音律来理解作曲家谱写音乐的目的与心境,因而它具有抽象性。诚如作者所言,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由低到高依次为单纯的感官刺激阶段、感性欣赏阶段和理性欣赏阶段。没有足够的音乐理论作为支撑,人们往往停留于感官刺激阶段或感性欣赏阶段,也许在各种声音的起伏之外,能体验到各种乐器或低沉或高亢的音色,与自己或低落或高兴的情绪能达到共鸣。然而,要想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作品,需要体会音乐作品的创作情境、音律结构、“乐思”发展等,这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作为基础,从而达到理性欣赏阶段。作者在书中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地为读者讲述音乐基本常识,又绘声绘色地引领读者欣赏人类在漫长文明史中创造出的那些不朽的乐章,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综合体验音乐的真正魅力。

  二、历史观。作者在本书的叙述笔触的历史跨度相当长,以中国音乐为例,从先秦时期伯牙《琴曲》一直到当代作曲家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勾勒出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大致脉络。每个时代的特色都会在其文化载体上留下印记。作者在清晰的历史观下,以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演绎了音乐的“文化流”变迁,仿佛一首叙事长诗将音乐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三、比较观。作者在叙述西方音乐流变的同时,也紧接着叙述中国音乐在历史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中西比较为我们理解音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角。中西方音乐元素的结合诞生了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新的经典作品,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黄河大合唱》吸收了我国许多民间音调、民间演唱方式以及当时群众歌咏的风格,大量采用了西洋作曲技法、曲式、体裁形式,使作品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又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是中西合璧的精品。”同时,本书在中外名家名曲的展示中,也使我们领略到了中西二者“文化流”的异同。

  每位音乐爱好者,读完这本书,皆可不断回味、体验音乐的真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