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春节联欢晚会的中和之乐
文化消费的十大特征
视角独具的音乐著述
当代人如何过春节
从自然到逸 从逸到“自然”




 中国文化报 >  2009-01-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代人如何过春节

  郑一民

  每当春节临近的时候,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年味越来越淡了”,甚至有的学者还发出抢救春节的呼声。毫无疑问,这些话大多出自关心民族文化发展的忧国忧民之士,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年味”。是唐宋时代的春节为“年味”的标准,还是明清时代的春节为“年味”的标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春节为“年味”的标准,还是“文革”时期的春节为“年味”的标准?不可否认,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我国的春节文化确实受到过重创,比如“文革”期间倡导“革命年”,大年初一就要下地干活等,但终不得人心。从另一角度讲,假设把春节习俗恢复到明清时代的样子,恐怕也行不通。

  中国传统春节之所以成为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盛典,是因为它蕴含着历经数千年酿造升华的淳厚民族味,生养和抚育着我们民族文化血脉和灵魂。当代人在继承和弘扬春节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既要考虑对传统文化创新,又要给传统文化不断赋予时代的元素和符号。过春节不再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精神或文化的盛宴。在农耕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可以尽情地享受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大自然的恩赐。然而丰盛的年货、可口的年饭、合体的新衣,这些对于当代人来说,已成日常生活的写照。而借助鞭炮、春联、福字、年糕、年画、元宵、花灯、饺子等构成的庞大深厚的农耕社会年俗文化的载体或道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变得古板和平淡。其实,这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更丰富多彩节日文化的诉求。

  高科技和当代文明已经催生了许多新的民俗民风。自从1983年诞生了春节联欢晚会,“除夕团坐看春晚”俨然成了当代春节的新风尚;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为“拜年”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这些都是时代变化和生活水平提高给春节古老风俗带来的冲击和变化。

  经过几千年的传沿、积淀和发展,传统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品性与血脉、饱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在年复一年的辞旧迎新中,民族文化通过它传承与延续,民族情感通过它凝聚与维系,民族精神通过它培育与弘扬,民族形象通过它壮大与张扬。春节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和合为贵”等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已被越来越多的海外各界民众所接受,承载这些理念与精神的五彩缤纷的众多春节民俗事象正在国际交往中显出更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国家实施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中,传统春节的许多优秀文化不断得到恢复和加强。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发展大潮的必然走向。这给古老春节的传承、发展和使命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既承古又创新,既与时俱进又不断延续节日的根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