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新时期,新特点,新儿童剧
江苏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成绩斐然
《算账》:一本有感染力的书
浅谈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大学教育本质的思考




 中国文化报 >  2009-07-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算账》:一本有感染力的书

  张华飞

  最近,一本名为《算账》的书颇引人注目,作者丁晓禾。书刚问世,便引起了各方关注。

  小说讲的是儿子对父亲算账的故事,反目成仇或一笑泯恩仇就是算账的结果。父亲远赴青海,一去30年不归,家庭从此支离破碎,母亲带着俩幼儿一路挣扎过来。母亲老了,儿子大了,眼看苦难即将结束,父亲却突然回来了。原本归于死寂、平静的家庭,又掀起了一场波澜……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认为:“《算账》的内在声音是命运的泣血而歌,父辈与历史周旋出传奇,后人对前代追索出迷魅,互相打量,各怀心思,初衷貌似意气狭隘,归落只有慈悲宽宏。在对代际认知的耐心诚恳方面,这部小说不亚于菲利普·罗斯的纪实杰作《遗产》。”

  作家出版社编审唐晓渡认为:“曾有论者认为这一代人在精神上是‘弑父’的一代;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们是父辈缺失,即楷模缺失的一代,缺失不是没有,问题在于寻找和发现。就此而言,丁晓禾的这部小说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个既解构又建构的语言过程,历史的镜像同时折射出互为‘他者’的父辈和我们自身。”

  “中国当代小说家中,有幽默感的不多。丁晓禾写作的意义其实表现在叙述语言,信马由缰,一泻千里,流畅到底,甚至打破小说常规的套路。他的写法,让我十分惊讶,因为暗藏玄机的幽默时隐时现,因为自在自如的叙述行云流水,小说本身展示的苦难被作者解构了,《算账》本来应该具有的隐喻被作者颠覆了。这是一部有品相的小说。”《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如是说。

  文学评论家程德培对此书的心理感染力尤为欣赏,他说:“丁晓禾偏要和自己过不去,从人类的角度去观察,去算账。账算不算得清姑且不论,丁晓禾却一不小心成了成功的作家。有外国专家说中国的小说大多由情节推动,少有人物性格推动的作品,因此缺乏一种深刻的心理感染力量。丁晓禾的作品恰恰是后者。”

  就此,《算账》的内涵、结构、语言等似乎都评到了。而此书于笔者,更有种似与老友重逢的愉悦和感慨,它呈现了一段历史,娓娓道出了一些久违的故事,唤起了从那个时代过来人的尘封记忆……《算账》的看点不少,比如故事发生地是江南,主要人物何校长、周老师等,读者似乎都认识他们,读来真切自然;“父亲”在青海劳改农场30年,作者因寻父而深入西北,从知识分子的老劳改口中听到了种种鲜为人知的故事,为读者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此书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中国的古拉格群岛。

  浙江金华籍的作者丁晓禾,既得了南方人洞察思索之真传,又因北漂后的长年熏染,语句油滑狡黠富有机巧,文字生动夸张又耐人寻思,读着如入空山迷雾。这是本既好看又经得起咀嚼玩味的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