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术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3D电影不再让观众“头晕脑涨”
为艺术插上科学的金翅膀
世博会见证新中国科技进步
广东青年利用新信息技术庆祝国庆
钱学森与《艺术科技》的一段交往
云南省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科技馆的三具恐龙化石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D电影不再让观众“头晕脑涨”

  本版责编 汪建根 实习编辑 乔 欣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8月8日宣布:将有9部影片参与今年新设立的3D电影大奖的角逐。戛纳电影节今年破天荒地选择了3D动画片《飞屋环游记》作为开幕片,而威尼斯电影节也首度设立了3D电影评奖单元。

  今年,3D电影呈现出全面爆发的态势,好莱坞主流片商纷纷推出自己的3D大片并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预言:“2009年将是3D电影的元年,立体电影的时代即将到来。

  丢掉眼镜看3D

  詹姆斯·卡梅隆蛰伏12年创作的3D电影《阿凡达》将于今年12月上映。它被业内人士称作新3D时代的指南针。这将是第一部不佩戴特殊镜片,就能实现银幕3D视觉效果的影片。特效摄影师文斯·帕斯介绍,该片运用卡梅隆特制的3D摄影机进行拍摄,为此,他还发明了一套“真实摄影系统”。全片将有60%的画面采用动画技术制作,40%的镜头由真人演出,而真人演出的部分也将经过大量视觉特效技术的处理。电影顾问马蒂·辛德勒称:“这是3D电影发展的里程碑,卡梅隆已接近真人拍摄的程度了。”

  3D风潮曾两度席卷好莱坞。20世纪50年代,首部彩色3D电影《非洲历险记》曾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官刺激。当时,观影的特殊眼镜采用的是红蓝眼镜技术,不仅拟真度差,角度比较偏的观众根本看不清楚大银幕。而且,两个放映员必须人工同步放映,哪怕只差一点也会让画面模糊一片,观众头晕眼花。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一种新的放映技术——IMAX问世,一些打着“3D”旗号的电影衍生物应运而生。人们观看影片时摘下眼镜会发生重影,而且影像扫描频率低到让观众有严重的头晕现象。长时间佩戴眼镜甚至会引发“3D头痛”。那时,“3D”彻底沦为了一种噱头或促销手段。

  如今,3D浪潮第三次袭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梅峰告诉记者:电脑代替人工操作,保证了放映的同步性,头晕脑涨成为了个别的生理现象。红蓝硬纸板眼镜被更新式眼镜所替代,《阿凡达》甚至扔掉了眼镜。梦工场掌门人杰弗瑞·卡森伯格说:“当观众从电影院出来时,会觉得自己还在那个世界里,这是我们平时观看的2D电影载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双机拍摄立体效果

  3D电影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呢?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告诉记者:“3D电影是在用公式算出距离后,两台摄影机同时开机拍摄出来的,所拍摄到的两个画面在戴上专门眼镜后就形成了如同真实的立体感。3D电影的原理其实跟人眼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是有立体感的,是因为两个眼睛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里,就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3D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就是用两架摄影机模仿了人的眼睛。行内有‘昆虫眼’‘人眼’‘巨人眼’之说,如果要拍很近的景,两架摄像机要像苍蝇的眼睛一样离得那么近。拍一般的景时,两台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跟人眼差不多。如果要拍远景,两台摄像机就要分得像巨人的眼睛那么开。”

  “根据拍摄距离的远近,有一个公式可以算出两台摄像机之间的距离应该摆放得多远。但是光靠公式也不行,主要还是要靠经验。有时候两台摄像机可能会垂直或是斜放,然后再用一面镜子,才可以完成拍摄。同时,3D电影还很讲究选景。如何寻找3D特有的电影语言,对于这项新兴起的片种来说是个问题。2D电影里大家喜欢用大特写带来一些视觉冲击,在3D电影里大特写看起来就会很不舒服,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会尽量避免。拍3D电影时,长镜头会用得比较多。” 3D电影《乐火男孩》导演林华全介绍说。

  成本虽增加,但前景可观

  3D电影为什么在今年才成气候?对于大家的疑问,林华全介绍说,以前用胶片拍3D,一套摄影机有三四十斤重,到了数码时代,3D摄影机已经不到10斤。在放映的时候,以前的胶片3D电影必须两台放映机一起放,稍微不同步电影就毁了,现在的技术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电影技术的进步促进了3D电影快速发展。

  上海联合院线副总裁吴鹤沪介绍:“3D电影对观众来说很新鲜,身临其境,虽然票价比普通电影高一些,但观众都觉得值得。而且装3D设备,只需要十几万元,维护等费用跟普通银幕也差不多,所以现在很多影院自己都要求安装。”即使一向以稳健见长的中影南方新干线也在积极准备影院数字化以及适度增加3D银幕的数量。看好3D电影前景的大有人在,万达的宣传总监陈宏伟的话很具代表性:“3D电影的技术已经成熟了,3到5年后,3D电影会更加普遍,成为一种主流。”

  郑 蕾  李灏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