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潮州市抽纱公司接到日本一家企业的订单。然而,该公司却无法承接这份订单,只能把库存着的抽纱产品拿出来让日本企业挑选。因为从1995年起,潮州市抽纱公司就已经全面停止了抽纱的生产。“现在,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会做潮州抽纱的女工了。”潮州市抽纱公司董事长周德顺说。
实际上潮州本地抽纱业大规模专业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已经全面停产。近日,潮州抽纱正式被广东省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抢救和保护潮州抽纱已成为当务之急。
技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
抽纱,作为产品、技艺,是外来抽通工种与潮州久享盛誉的刺绣工艺巧妙结合的“两结合”产物。《潮州府志》记载:“抽纱业始于清末。”这是潮州抽纱从潮绣中发展起来而自成一种工艺的开始。
19世纪中叶,潮州府辟为商港,汕头设立海关。外国传教士发现潮州刺绣女工的精湛技艺和精致的潮州刺绣工艺的引用价值,开始将国外刺绣抽通工种的技艺在民间传授。潮绣女工参照外国抽通工种的做法,配以潮绣的图案和绣法,使产品新颖独特,外国人视为奇珍,争相采购。在随后的产业化过程中,潮州抽纱经几代创设、绣制艺人绵延相传,推陈出新,技艺工种、针法、绣法逐渐丰富,花色图案、制作工艺水平大大提高。
潮州抽纱的特点是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经纬线,以针线缝锁抽口,再加花纹刺绣。潮州抽纱通过400多种巧妙的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以刺绣的垫凸和抽通为特点,又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特色,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
旧时的潮州女子多精于刺绣,十岁左右,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技法,准备自己的嫁衣。待到成年出嫁时,已是刺绣好手。在潮州抽纱发展的繁华阶段,每走进小巷,在或紧闭或敞开的静谧门楼里,总可见到姑娘、少妇、老妪埋头在圆圆的花规下飞针走线。在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潮州抽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潮汕中青年妇女普遍能够掌握的技艺,同时又是城乡千家万户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收入。
潮州抽纱的代表作《双凤朝牡丹》中,在72×108英寸的玻璃纱台布上,共绣了604只凤凰和352朵牡丹,再辅以大量葡萄、花草纹样。它运用了潮州抽纱多种精巧的工种针法,通过富有装饰性的线条把凤凰的14种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把牡丹花描绘得千姿百态,各具娇容。它精巧秀逸、华贵淡雅,给传统玻璃纱产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双凤朝牡丹》是潮州抽纱中最精尖最集大成者的作品。1980年,《双凤朝牡丹》一举荣获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品博览会金奖。
抽纱公司的尴尬命运
潮州市抽纱公司的前身是“潮安县、潮州市抽纱公私联营社”,它成立于1955年2月25日。后几经变革,于1983年9月15日随县市合并,成立汕头抽纱进出口子公司潮州市公司。潮州市抽纱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有抽纱女工14万多人,经营收入最高的时候达6400多万元人民币。主管潮州抽纱生产的潮州市抽纱公司也因此成为国家经贸委、对外经济贸易部、二轻部定点生产抽纱产品的专业单位。
如今,潮州市抽纱公司却只剩下不到90人,其中60多位是服饰抽纱女工。
今年53岁的蔡赛花,是抽纱绣花能手,也是《双凤朝牡丹》的主要创作人员,曾出国做抽纱技术表演,得到极高的评价,并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今,由于常年的刺绣生涯,蔡赛花的视力严重下降,已不能从事抽纱刺绣。这样的现状如今正困扰着潮州抽纱技艺的传承,年事较高、技高艺绝的绣工逐年淡出抽纱技艺制作,年轻一代又不愿学习这门技艺,抽纱的针法技艺存在施教无师、有师无徒的困境,一些精细制作技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从起初的1070多名在职员工,到后来有500多人下岗,400多人退休,潮州抽纱公司作为国有企业,需要为员工承担退休金等社保经费,导致公司举步维艰。现在潮州抽纱公司除了卖掉库存的抽纱产品之外,生产的抽纱衣饰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台湾等地,销量平平。
“现在,用电脑绣是商品,用手工绣是工艺品。把产品做成工艺品价格太高,卖不出去,把产品做成商品,产品无法提价,赚不了钱。”周德顺描述了现在公司的尴尬处境。如今公司只能大幅度缩小生产规模,原有的部分厂房也租给了其他企业。
抢救和传承潮州抽纱
刻不容缓
为挽救潮州抽纱这一本土文化瑰宝,从1955年起,潮州抽纱公司便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和保留潮州抽纱图纸档案。在公司的一间老档案室里,满满地陈列着一排排老旧的落满灰尘的潮州抽纱图纸档案。档案花费了老一代抽纱工人的心血,如今档案室里已有花稿稿纸7350盒,玻璃纸稿1.1万张,完整地保留了潮州抽纱曾经有过的辉煌。
今年4月27日,潮州抽纱被潮州市列为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潮州抽纱也被广东省正式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抽纱的抢救和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可喜的是,潮州市政府也逐步在编写《潮州抽纱技艺》教材,并计划在技术职业学校开设潮州抽纱技艺的专业课程。
马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