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文纵横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文化塑人与文化兴业紧密结合
还原历史 还原真实
文化产业集群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的意义
珠江诗歌节六城联动




 中国文化报 >  2009-09-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原历史 还原真实
——评《1944:松山战役笔记》

  1944年的夏季,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7000余名中华男儿用生命和鲜血攻下了滇西的松山,用最惨烈的方式消灭了那支野兽般的军队,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辉煌胜利。65年后,同为军人的余戈用这部《1944:松山战役笔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第1版)向那些英灵致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还是一部历史著作?全书近900条注释,34幅图表,参考文献达115部,长达3个月的松山战役,余戈把它精确到了每一天。但它并非冷血的教科书式的说理与解释,而是一部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叙事作品。无论是国军士兵,还是负隅顽抗的日本鬼子,它们不是一堆数字,而是一个个可触摸到、具真实感的生命个体。余戈的文笔优美、流畅,具有无可置疑的文学性,但它又和我们所见到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完全不一样,对人物的穿着、行动、战场细节的描写没有任何戏说、想象、猜测,每一个细节都是靠着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对历史文献的严密考证而取得的。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但毫无疑问也是一部历史著作。它的价值是多重的,其中有文学,有军事,有文化,甚至还有心理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书,任何的狭隘归类都不足以反映出它的价值。

  我毫不掩饰对它的偏爱。从接触这部书开始,激动、恍惚的心情一直没有平复。我做过6年军史,对军史类作品有着异乎寻常的阅读热情,但我得老实承认,除了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等作品,我还没见过国内有哪位作家创作出过这样精确的令人敬畏的纪实文学作品。余戈是一名军事记者,对真实的近乎偏执的追求,显示出其可贵的职业道德自觉,他从微观层面解剖战争中的器物与官兵精神,硬碰硬地详细描述敌我双方战法演进和战术、技术的运用,通过战斗详报、阵中日志、官兵回忆录和口述史寻找历史证据和细节。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每一个字都值得信赖,不知不觉就被带进了作者所书写的战争中。

  余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对战术、技术的细致描述中,伴随的是绵绵不绝的充沛感情和挚烈的叙述激情。对战争场面、对战争环境下官兵生存状态的真实描述,几乎让人心神俱裂。余戈入木三分地向我们展示了日军严密的战斗作风与疯狂的战斗精神,他们中有人战斗至死方休,甚至有伤兵全身裹满纱布用脚指头钩着机枪扳机继续战斗,但这些不会让我们觉得是真正的勇敢,他们不但会疯狂地杀戮对方的士兵,而且对自己的生命也毫无怜惜,他们会为节约医疗资源而杀死自己的伤员,会为追求所谓的“玉碎”而让自己的士兵自杀,这样的军队不是真正勇敢的军队,只会让我们觉得愚昧可怜并且可憎,令人恶心。那些爬满蛆虫的腐尸,那些比蛆虫更让人恶心的日军士兵,如此真实地浮现在眼前,几乎能呼吸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龌龊的恶臭味和血腥味,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把那种压抑的身临其境之感消化掉,方能继续阅读。

  只有正视这支野兽一般的军队,我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场民族抗战经历了怎样的艰苦磨难,7000余名伤亡的国军士兵让人心痛欲碎。从那一行行细致绵密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同为军人的余戈,面对这些士兵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希望、渴望和绝望,他一定感同身受。他把他们的英勇与牺牲描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看到他们在蠕动,在呻吟,在呐喊,在死去……“十战松山”中的每一仗都紧紧地揪着阅读者的心,或欢悦,或痛苦。当远征军士兵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松山主峰时,我终于长长地出了口恶气。战争结束了,把书合上,但眼前还是猩红的天空和流淌的血水,还有刺鼻的硫磺味,我们的阅读并没有结束,对战争本质与人性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真实是纪实文学最高的写作道德,余戈用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写作功底,使对战场的逼真描述几乎和战争本身一样令人惊心动魄。他把战争纪实文学作品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它同时也是一块垫脚石,任何有志气有野心的写作者都应该从这里出发,向着新的高度攀登。在出发之前,余戈及他的这部书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接受我们的致敬。即使是从事虚构类文体写作的作家,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他对战争的叙述也可能会更加可靠。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部写给有志于军事文艺创作的作家、电影导演、画家等看的书。

  裴志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