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 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当戏曲遭遇电视
大师与小鸟
“音乐县令”元德秀
“不死还就是这个活法”




 中国文化报 >  2010-03-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音乐县令”元德秀

    乔书明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倡导勤政廉政的清官,不胜枚举。近日,笔者在浩若烟海的史书堆里,发现一个利用音乐教化,移风易俗,构建和谐社会的“音乐县令”,虽然他职位不高,却独具亮采,惊愕振奋之余,笔者便挥笔撰此短文,与读者共同欣赏。

    这位棱角奇特的“音乐县令”,绝非笔者为了撵潮流信笔杜撰,此人《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早有记载,他就是唐代鲁山县令元德秀。元德秀(公元696——754年),字紫芝,祖居洛阳,是唐代大诗人元结的宗兄和老师。元德秀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除满腹经纶、酷爱古琴之外,还以千里迢迢背着老娘赴京应试,贤孝闻于四方。元德秀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举进士后,出任鲁山县令。从此,这位精通音律的“七品琴师”,便以鲁山为“试验特区”,按照“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儒家经典理论,独辟蹊径,探索尝试。

    提起古琴,人们便油然想起春秋时的“琴圣”俞伯牙,可叹这位“琴圣”的知音,只有钟子期一人。而元德秀不仅把古琴艺术由曲高和寡变为雅俗共赏,还把琴台当作体谅下情与“审音理政”的窗口,就知音多少而论,元德秀才真正是华夏劳苦大众的“琴圣”。

    中国自古就有“乐在人和”之说,为什么老百姓尽皆元德秀的知音呢?因为元县令和俚俗百姓之间,素日就心有灵犀,情同鱼水。据史书记载,元德秀终生以七弦为妻,不曾婚娶,平日所得俸禄,多用来扶老存孤,赈济穷困百姓。元德秀在鲁山当了3年县令后,便抱琴乘车,退隐于陆浑(今嵩县境内)山村。鲁山百姓见父母官空手而去,夹道相送,含泪话别。

    元德秀的清德高行,早已扬名四海。唐代著名文学家房琯,每见元德秀便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尽去。”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在《七爱》一诗中,赞颂元德秀是:“尽日一菜食,穷年一布衣。清似匣中镜,直如弦上丝。”鲁山百姓更敬其恩德,世代歌颂,越传越神,如今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元神仙”。

    元德秀通过质朴若流水的音乐教化,把鲁山治理得山无盗贼,路不拾遗。由于政通人和,百姓爱戴,纳皇粮时,不用狱卒下乡催促,只用元德秀抱琴登台弹奏一曲《庆丰收》,全县百姓闻琴便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缴纳皇粮。故而这以仁德、诚信为核心的“琴台善政”,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歌颂。如明代诗人姚裕,在《琴台》一诗中写道:“琴台百尺枕苍天,今日登临忆往年。漫想紫芝为政暇,几多情思付丝弦。”明代成化年间,鲁山教谕陈孜,在《琴台善政》一诗内,更画龙点睛地写道:“贤侯德政爱民深,百尺高台静抚琴。一曲清风弦上调,满腔和气轸中吟……”

    倘若仔细推敲“七品琴师”元德秀为什么能名垂青史,除了他那令人叹为观止的音乐教化外,还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历史机遇。盛唐音乐在“首创梨园”的风流天子唐玄宗的大力倡导下,正处在空前辉煌的艺术顶峰,而元德秀有幸亲率民间歌手参加了唐玄宗在东都洛阳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地区性文艺调演”。大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为恭贺边塞大捷,唐玄宗御驾亲临东都洛阳,诏令300里内的刺史县令,率能歌善舞之伶人,赴洛阳献艺,万岁品赏过目之后,对优胜者嘉奖重赏。四方刺史、县令接诏后,为了媚上邀功,不顾百姓死活,慌忙精选美女,赶制车辆服装。怀州刺史更独出心裁,不仅让数百名歌女穿着绫罗锦绣,戴环珮珠翠,连拉车的黄牛都披红挂彩,扮作犀象虎豹之状。唯有元德秀像“鸡立鹤群”一样自携古琴,仅带民间歌女数人洛阳献艺,元德秀演唱了反映民间疾苦、哀叹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的“于蒍”歌。大概是唐玄宗听腻了歌功颂德之音,猛然换换口味,顿觉耳目清新,对鲁山所献村歌连声夸奖道:“妙哉!妙哉!真乃尧舜之风、圣贤之音哉。”他对身边的宰相说:“天下官吏,若都像怀州刺史一样挥金如土,百姓将难免涂炭之灾。”乃重赏元德秀,并将怀州刺史削职为民。元德秀从此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