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粹京剧艺术被选入到了小学的教科书中,成为了小学音乐课的必修科目;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中京剧进校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人们也发现,社会上涌现出了很多年轻的京剧戏迷和票友,特别是有一批大学生京剧戏迷和票友。笔者为了解大学生接触京剧的可行性,于2010年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依托校学生社团——光裕戏曲社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4份。下面就调查结果作简要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同学(82.6%)的印象是京剧被誉为“国粹”,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京剧博大精深(66.8%)、古典有魅力(52.7%),只有少数同学对京剧的印象是沉闷拖沓、不知所云(均为14.1%),极少数同学(2.1%)认为京剧老朽没落。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认可和确信京剧在祖国文化艺术中的地位的。
当问及在看电视时遇到京剧类节目的反应时,42.6%的同学表示会直接换台,超过半数(55.7%)的同学表示可能会看一下,如果有兴趣的话就会继续往下看,而一般会看的人只有1.6%。这和前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为什么这么多的大学生在意识观念形态中确认京剧的文化品性和艺术魅力,而在现实的行为层面却持比较强烈的拒绝态度?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下一个问题的调查中找到了。问及对京剧的哪些方面不太感兴趣,同学们的意见集中在唱词难懂(58.7%)、节奏拖沓(45.7%)两方面。京剧艺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固定的一套体系化的艺术规范和自律性的艺术行为准则,却也在现代观众面前,树立起了审美与接受的“高门槛”。其实,理解、听懂京剧唱念,现在的科技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利用各种多媒体荧屏打字幕基本可以解决问题。至于“节奏拖沓”的看法,就需要对京剧的表演方式作一些了解,并亲身感受几出具体的京剧剧目,这种相对片面的判断或许就会消失了。
关于“送戏进校园”,18.9%的同学表示会尽量去看,50.3%的同学会看自己有兴趣的剧目。这一方面说明“送戏进校园”仍然是传播京剧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则启示我们:选取好的剧目送戏进校园是能否达到好的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应该尽量选择故事内容耳熟能详的剧目如《白蛇传》之类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节性和趣味性的剧目如丑角戏、花旦戏等,这些戏容易为初次接触的观众所接受。笔者还探讨了大学生走进剧场欣赏京剧的可能性,结果令人欣慰:55.2%的同学表示可能会去尝试一下,只有少数同学(14.2%)表示肯定不会去看。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京剧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在城市(除了个别城市)却几乎看不到剧团营业性演出。且不说票价昂贵,更重要的是,那些“大制作”的新编戏,往往过多注重所谓的主题性,传统意义上的观众在没钱看不起戏的同时更看不懂戏,因为这有悖于他们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改变京剧注重形式美的本体特征,让其承载着过高过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以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教条切割和异化京剧的传统呈现,不但失掉了老观众,更无法让新观众欣赏这种变异的“怪胎”。有些改革正让京剧趋于小众化。传统艺术自有其独特的、固有的魅力,京剧的永恒的美在于其外在的形式及其形式所传达的神韵。京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它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显得极为强大和顽固,草率和武断地使其改变,将会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效果。有同学在问卷上表达了他们对京剧现代戏的反感。他们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京剧不适合表现现代生活,这是由它成长于农本经济的封建社会的时代性特征所决定的。京剧演出现代戏,势必要舍弃一些传统表现元素,这就削弱了京剧的程式性和虚拟性,而程式性与虚拟性正是中国戏曲本质的两个特征,这些都是构成京剧美的本质特性,不合理地擅动就会使京剧显得不伦不类。
问卷结果表明:如果在学校开设京剧选修课,20.1%的同学表示会选修。笔者认为,能否使这门课成功并延续下去的关键在师资。另外,调查中还涉及到了东方卫视开播过的一档明星竞技类节目《非常有戏》,对此64.8%的同学表示听说过,24.6%的同学表示看过,可以说比例不低,且多数人对该节目持肯定态度。我们不评价节目质量如何,但当歌迷、影迷们看到他们所崇拜的明星一招一式认真地模拟着戏曲中的唱念做舞,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京剧进而有可能主动地去了解它。在采访一部分喜爱京剧的大学生时,多数人表示对京剧的宣传不够,或者是有宣传但宣传者本身对京剧持有偏见,对京剧的报道反而会误导读者,以致产生负面的宣传效果。
此外,将传统京剧与流行元素结合,不失为传播京剧的一种好的方式。例如流行歌曲中便有一些是加入京剧元素的,像陈升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霍元甲》等。对此,大多数同学(73.9%)都赞同流行音乐与古典戏曲相结合,有耳目一新之感,不失为一种创新;超过半数(53.8%)的同学认为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相通之处,融会贯通使流行与经典都更具生命力;部分同学(39.1%)认为流行歌手本身的才华与号召力让听众接受了戏歌的风格,使他们对京剧的印象有所改观。只有极少数同学(5.4%)觉得怪异,他们觉得不但不能使歌迷因此爱上京剧,反而加剧他们对于京剧老朽、没落的印象。总体上看,京歌还是有市场的。不过,也有同学(26.1%)指出,有些歌手对京剧的了解肤浅,为了迎合市场来创作戏歌,结果漏洞百出,不知所云。还有同学(28.8%)指出,歌手借鉴的只是京剧的皮毛,通过这些流行歌曲,根本不可能窥得京剧的全貌。笔者认为,利用在大众中流行的艺术样式推介古典艺术,或者将古典艺术元素运用到已有的流行艺术中去增加其本身的表现力,对两者都是双赢的结果,对相对式微的诸如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显得更为有利和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