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周志强
日前,由文化部主办的“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隆重开幕。作为代表着国家最高艺术水平的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之一, 国家话剧院担负着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戏剧文化的社会职责。我们从近年来新创作的优秀剧目中,精选出《这是最后的斗争》、《红玫瑰与白玫瑰》、《都市囧人》和《向上走,向下走》4部话剧参加本次展演活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尚未开始,票房销售已近告罄,显示出了当今戏剧艺术依然所拥有的广泛而热情的受众拥趸。
戏剧是最善于表达思想的舞台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形式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正是由于戏剧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以及在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独特作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戏剧始终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在戏剧欣赏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看过一部戏后,能立刻说出它好看或者不好看,感人或者不感人,完全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不需要加以理性的考虑和分析,感人的戏就是好看的戏。好的戏剧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舞台表现,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观众和艺术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戏剧的情感导向作用,在艺术形象感染力的发挥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而优秀的舞台戏剧作品,往往又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上。
戏剧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集“情感”“理性”“教化”于一身的寓教于乐的功能,是因为在戏剧演出中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理念和社会理想。
例如,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具有哲理性内涵的经典名作话剧《简·爱》,就是这样一部关于情感、关于理性的“寓教于美”的优秀剧目。它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娱乐性描述,它饱含着对爱情本质的紧迫追问和对人性内涵的深切关怀。通过坚持自由、尊严、平等的生命准则,追求人格的完美。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实用主义倾向给爱情添加了太多的外部物质附加物,而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两情相悦,却常常成了被忽视的精神诉求。在这种婚恋氛围中,《简·爱》的上演,无疑是干涸的河床上流来一股清泉,滋润了人们渴求寻回爱情本源的心田。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社会心态的契合,造就了《简·爱》演出的巨大成功。这部戏在国家大剧院前后共演出20多场,场场都是一票难求,受到了观众极为热烈的欢迎。由此可以证明,经典剧目的人文教化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在观众的拥戴中不断地延续下去。
欣赏戏剧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逐渐深化的。相对于逻辑严密、概念明确的说服教育,戏剧使人们获得理念、陶冶性情的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缓慢过程。同时,也是戏剧艺术对观赏者发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稳固的过程。
国家话剧院参演文化部主办的“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重头戏《这是最后的斗争》,主题是表达两代共产党人在家庭内部的是非抉择上对于道德和理想的坚守、坚持。在创作上,发扬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宝贵特性,大胆承认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影子,不规避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但又不停留在仅仅进行单纯揭露的简单层面,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阐明社会发展主流方向,为解决问题提出意见。同时,坚持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原则,剧中的正面人物也同样存在着人性弱点,而不是一系列苍白单薄的主旋律符号。这就使现场观众在接受和理解中,逐渐进入了一种“邪不压正”的戏剧氛围,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戏剧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它自身的价值,也就是戏剧所特有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戏剧艺术通过戏剧创作——戏剧演出——戏剧欣赏的全过程,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作用和影响,最终实现其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戏剧艺术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始终建立在其最本质的审美娱乐功能的基础之上,具有“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独特之处。这是戏剧和其他艺术形态最根本的区别。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独特的社会功能,才使得戏剧艺术有了更高的存在价值,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仿佛使国家艺术院团穿上了一双魔力强大的“红舞鞋”,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充分发挥戏剧艺术凝魂聚气的社会功能,国家话剧院将永不停息地贡献出在主流戏剧艺术创造方面的无穷智慧与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