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深度报道

第4版
地方文化
  标题导航
风雨兼程:共享工程的八载拼搏与奋进
初创之时
资源之艰
构建通途
创新服务
未来之问
有这样一支队伍
看他们如何消除数字鸿沟




 中国文化报 >  2010-08-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通途

    辽宁省铁岭市北河镇的农民新村安装数字机顶盒已有1年多时间了,在100多个频道中,大娘石良扶与老伴最爱看的就是“文化共享频道”,因为它实用、实惠,还能点播。本报记者   焦 雯  摄

    打破瓶颈  寻找传输新通路

    在庞大的数字资源库不断充实的同时,资源传输的问题又涌现出来:以往资源发布和传输的主力平台——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网站,在工程影响力扩大和资源逐步丰富的背景下,越来越不堪重负,尤其是视频资源访问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网站常常陷入“卡壳”的状态。此外,由于我国“北网通、南电信”的网络“割据”现状,南方电信用户访问置于北方网通环境中的国家中心网站,也一直存在速度缓慢的问题。

    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资源的传输问题,他们走过不少弯路:“一开始主要走互联网,也用过卫星,因为资源量太大,网速根本跟不上,于是就用光盘、移动硬盘一批批地往下发,但这样不光成本高,在运输过程中数据还容易遭到损坏。”

    针对这个问题,文化部主管领导亲自部署,要求对在浙江省分中心建立共享工程南方镜像站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尽快组织实施。2007年,共享工程南方(浙江)镜像站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南方22个省级电信用户访问共享工程网站的速度,其中,视频访问能力提升为原来的6倍。这无疑是共享工程在网络传输方式上里程碑式的创新。

    与此同时,共享工程又先后成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电子政务外网等的合作伙伴,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在传送资源、实现“村村通”上成功借力,探索出跨部门、跨系统合作共建新模式。“电子政务外网有150兆的带宽,现在,我们向33个省级分中心传资源,用的都是它,下一步政务外网延伸到县以后,对我们传输资源就更有利了”。正是张彦博与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促成了共享工程与政务外网的合作。

    各级分中心,家家有本“自己的经”

    由于各地网络设施条件千差万别,各类群体获取信息服务的能力、习惯参差不齐,8年来,各省分中心、市支中心也都因地制宜,想尽办法解决资源传输上的难题。

    前不久,记者前往陕西省与辽宁省调研,陕西采用的是虚拟专网(VPN),既能提高和改进在广域网上欣赏各种资源的效果,又能切实保护版权。用户只要接入这个虚拟专网,即使不在共享工程的服务点,也能使用其中的数字资源。近年来,陕西又在共享工程的各服务点装上了视频监控系统,安坐在省中心便能查看各个地市服务点的运行、使用状况。

    2009年,辽宁省借数字电视改造的契机,用已经覆盖全省98%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传输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了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如今,辽宁的6个涉农县区已经有209万户居民可以通过机顶盒点播共享工程数字频道的节目。在辽宁铁岭采访时,记者在老乡石良扶的家中看到了这个名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频道,只需使用遥控器点击频道主页面上的相应栏目,就能点播自己想看的节目,甚至可以在上面查阅近日全省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阅读当天的《人民日报》和《三国演义》等电子书。

    辽宁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实践被称为“辽宁模式”,文化部部长蔡武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辽宁模式”的实际效果,并深入实际,及时指导。2009年6月,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广电总局在沈阳召开现场会,蔡武部长在会上要求各地要学习借鉴辽宁省经验,因地制宜,广开渠道,快速、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到村,送进千家万户,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辽宁模式”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此外,卫星传输,移动播放器传输,光盘、移动硬盘传输甚至是最新的三网融合、3G无线上网等技术也纷纷出手,在中西部贫困和互联网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