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雯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并非军人,却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并非教师,却承担着弘扬文明、传播知识的重任;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并非法官,却行使着推动信息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责。
他们是谁?他们正是共享工程的建设者,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共享人”。
共享工程,这个历史上、世界上都绝无仅有的文化工程,其面向地域之广、整体规模之大、惠及百姓之多以及文化资源之包罗万象,不能不让任何一个知情者感到深深的震撼。而震撼之后,即是深深的感动——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时代,还能有这样一支队伍,不计报酬、不辞劳苦、不逐名利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前行的一块基石。而“共享人”却做到了。
付出再多,也值
由于共享工程在全国均有分布,共享工程管理中心的同志们需要经常出差,而最需要协助的点往往是在最偏远难行的地方。胡晓峰是管理中心招收的第一个大学生,学计算机的他一直负责对基层的技术支持。由于工作努力,他曾荣获过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2007年到内蒙古出差时,胡晓峰不幸遭遇车祸,在医院整整昏迷一个月,几乎成为植物人,经过一年的康复治疗才重回工作岗位。“其实这些事都是后来听别人说的。”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原来,车祸留给胡晓峰的,除了眼睛旁的一块疤,还有失忆。
辽宁省通过数字机顶盒使共享工程直接入户,方便了万千百姓,却苦了省图书馆的同志们——一批从未接触过电视编导的人,愣是边干边学,到处找资源,支撑起一个全天播放的电视频道来。为了这个频道,兼任共享工程省分中心负责人的“美女”馆长王筱雯,休了两个月的产假即来上班。从方案拍板到正式开播,一共只有3个月的时间,这不仅让省分中心的许多工作人员黑夜白天地连轴转,更让忙于制定节目框架、与各相关部门沟通的王筱雯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一次实在太忙了,连着一个多星期都没回家,结果回去孩子都不认识我了。”王筱雯说着,眼眶似乎有点湿润。像不少年轻父母那样,她将女儿的照片设成手机屏保,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目光温存。
不当官的“图书馆叔叔”
在陕西省最西北部的定边县,记者见到了被人们称作“赵定边”的定边图书馆馆长赵泉清。这个曾经数次被县委选定提拔的“能人”,因为对图书馆的热爱,始终未曾离开馆长的位置,“娃娃们都叫我图书馆叔叔,美得很哩”。如今,定边图书馆规规整整的3层小楼,也是在他的带领下一手建起的——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间,这家图书馆曾因无基础设施而名存实亡。
这些年,具备资源优势的定边富了起来,可人们的腰包鼓了,文化却依然贫乏。用赵泉清的话说,“有钱都不知咋个享受”。
2006年,他首次听说省分中心要在陕西确立6个共享工程试点县的消息,便积极申请,获得成功,图书馆添了70台电脑,还连上了网络,对“赵定边”来说真是如虎添翼。如今,赵泉清整天忙着挨个请各乡的乡干部和中小学师生来此培训,开展活动。1966年出生的他称自己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工作,因为9年后就要“退居二线”了。“到时一刀切,真舍不得啊,还有那么多事要干。”望着手中新定边图书馆美丽的规划图,赵泉清不甘心地说。
郝馆长的电脑培训班
距离定边5小时车程的延川县图书馆,“蜗居”在一栋4层办公楼中的最底层。不到300平方米的屋子,一半用作书库,一半用作阅览室,全馆仅有的3万册藏书,还是从兄弟图书馆里讨来的。这些都是延川县首任图书馆馆长郝战胜一点点争取来的。尽管办馆条件艰苦,但郝战胜有自己的“杀手锏”——位于办公楼2层的电子阅览室,还有4层新竣工的多媒体放映室。
共享工程配备的60台崭新的液晶电脑,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县城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电脑略懂一二的郝战胜也成了县城里的“电脑专家”。“去年上面要求税务局统一使用电脑联网管理,可把他们难住了,最后还是我给他们搞的电脑培训,就在多媒体室,边操作边投影,下面跟着学,效果特别好”。今年以来,郝战胜已经免费办了3期电脑普及培训班,请不起教师,他就自己边学习,边授课。高考前夕,他帮助学生们在共享工程的资源库里下载参考试题,还给付不起打印费的学生打印试卷,“总共几百份吧,搭进去点钱,只要娃儿们能考上,值了!”郝战胜说,下一步,他打算带着刚从县电视台调来的小伙子,将延川丰富的民俗文化拍成专题片,为延川的文化弘扬和传承做些事情。
后记:
如今,全国各地已有68万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在文化资源共享的旗帜下服务于亿万人民群众。
这其中,为自建资源加班加点,为送设备、送资源下乡不怕日晒雨淋,不计酬劳,甚至贴上工资服务农民的大有人在。其实,除了加大工作量,共享工程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但仍然有大批热心人投身共享工程,他们中有专职的共享工程工作人员,有干了一辈子的老图书馆人,也有大学生村官,乃至刚刚学会使用电脑的老乡……他们或许并不相识,但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而不懈奋斗着,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又可敬的“共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