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标题导航
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
反俗,更要兴雅
提升审美理想高度
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




 中国文化报 >  2010-08-2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审美理想高度

    刘  茜

    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美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审美文化研究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新方向,至今长盛不衰,一批代表性著作相继出现,如周宪著《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姚文放著《当代审美文化批判》、陶东风著《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以及张晶、范周、耿波主编《当代审美文化新论》等,勾勒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轮廓。

    审美文化研究关注的问题在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各种文化制品以商品形式出现,文化的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使非物质的审美的精神文化产品成为消费品,进而使审美也成为了消费,另一方面审美活动又在文化消费化的覆盖中实现了新的创生,产生了迥异于传统美学的多样性形态,如何定位、阐释、批评这些新的审美形态,就是审美文化研究的问题基点。审美文化是当代文艺美学的一种新形态,但其研究对象却是相对明确的。美学家朱立元曾提出:“审美有一个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所以,当代的审美文化应当以人为本。”钱中文教授论文《文艺美学新形态》也重点强调了“审美文化形态虽则不一,价值取向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人文精神应是它的灵魂”。 由此可见,审美文化所指涉的是在消费文化氛围和后现代的理论背景下的文化现实。审美文化必须凸显审美价值体系,不仅对文化事象进行描述或分类,还要对社会文化进行引导。

    以康德美学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确立了“无概念、无目的、无功利”的审美超越性。在审美契机的“主观的非功利性”“无目的的合目的”之规定当中,美和艺术从而成为独立自存的“自为存在”,而把真理和道德排除在外,更与关乎利害的目的根本绝缘。同时,艺术之所以获得“自律” 的规定,也是由于审美获得了“无利害”的特性。康德“无功利”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其产生的时代有关。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文化等级相对森严,“雅俗分赏”是社会大势,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因而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撒播,建构起以“无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体系,使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将大众排除在外,正是实现文化等级构建的重要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社会来临,众多古典主义艺术形象可以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出现在大众用品上,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这造成了“无功利”古典美学的深刻危机。将纯粹的审美原则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物相碰撞,结果发现:在此碰撞中,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空间给审美活动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即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美无所不在,无不显示出当代审美的泛化力量,“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

    事实证明,今天的审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密不可分,视觉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文化产业都与“审美”有无所不在的关联。然而,这也给审美文化研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审美文化在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做出肯定性的关注后,又如何实现其批判性升华的使命?在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了审美和非审美、审美和准审美界限的模糊,时下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性质上是相当驳杂的,有的在美感层面,有的则更多倾斜于生理快感层面。以现在的大众传媒为例,号称夜场电视收视之冠的江苏卫视《幸福晚点名》一类节目是以刺激人的生理快感为目的,而缺少精神层面的美感的。这些现象,审美文化研究应当给予热切关注,但热切关注并不意味着单纯肯定;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甄别,给予批判和升华,这才是审美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所应做的。然而,现实中,忽视审美文化学中批判性的价值立场,正是当前的审美文化研究的缺憾所在。厘清审美文化的概念,加强学科理论的研究,明确审美文化研究的价值本位,进一步开展学科本体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美文化发展至今,已积二十余年,经过两代学人的努力,审美文化研究已形成了自己比较明确的研究体系与学术谱系。尽管如此,审美文化研究就其学术品格而言,是关注当下审美活动的发生,面向审美现象在新语境中发生,所以这个领域仍然是开放着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定于一尊的。思考审美文化的时代因素,给这个论题以切中肯綮的研究指向和现实回答,仍然十分迫切。

    审美文化研究是与不断涌现的新的审美现象共同成长的。当代审美实践纷纭复杂,传统审美理论资源及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有效地对之解释和评价。开辟审美文化理论研究新的具体路径,至少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挖掘中西方传统理论资源;第二,开展对当今中国复杂的多元文化互动格局及实践层面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的研究,加强时代意识与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推动当代审美的健康发展;第三,重视跨学科研究,审美文化可以直接与哲学、法学、文化产业、广播影视学等联手,并向这些领域渗透。比如,审美文化向文化产业的拓展应引起格外重视,中国传媒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张晶教授、耿波副教授等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是文化创造主体与产业逻辑客体之间保持审美张力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可以与审美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型文化形态和产业形态。

    总之,我们要进行审美的学理性探索和实践性观照,既要不断完善审美价值评判体系,提倡审美价值批评的立场和参与,也要注重对当下鲜活的审美文化事象的考察。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不能造成历史理性的匮乏和人文精神的沉落,理应提升文化的审美理想的高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