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美术·读图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黄胄绘画的大美之源
在西部土地上掘一口深井
刘亚明的世纪寓言—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




 中国文化报 >  2010-09-0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西部土地上掘一口深井
——谈画家李宝峰的追求

    创造光明之使者(国画)李宝峰

    道吉草阿婆(国画)李宝峰

    梁 江

    1964年,来自东北抚顺的李宝峰完成了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和本科的9年学习,毕业分配至甘肃工作。至今,他已在祖国大西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了46个春秋,也由此获得了丰硕收成。李宝峰以人物画驰誉画坛,属于新中国第二代人物画家。其实,他的艺术成果是多方面的。他既有扎实的造型功底,又多年在出版社工作,有创作插图和连环画的经历。在长期实践中磨练所得的默写能力、构图能力,特别是以笔墨线条勾画人物动态和刻画神采的能力,对他的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创作有很大助益。鲁美时期的老师王盛烈一直关注李宝峰,曾撰文称赞他“拿起笔来写人物、花鸟、山水、动物均能挥洒自如,绝非练就一两手招数者可比”,其“功在于造型能力之坚实”。人物画大家黄胄也很欣赏这位晚辈的灵性和聪敏,他的热诚平和,循循善诱,让李宝峰获益匪浅。李宝峰后来曾多次说到,对其一生艺术行程影响至深的是王盛烈和黄胄两位前辈大家。

    在李宝峰数十年的艺术行程中,明确贯穿着一条现实主义的精神主线。高原广漠,陇原大地,大西北这片神奇的土地滋育了李宝峰的艺术精神。他几十年坚执地守持着深入生活、贴近现实的创作方向,对西部土地一往情深。李宝峰一再强调:“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很重要,我经常这样去做,画出自己的真实体会。”为了画好藏区高原的人文风情,他坚持每年到藏区基层体验生活。从甘南藏区、河西走廊到南疆北疆,都留下了他写生体验的跋涉足迹,由此而积累了西部生活与人物的大量形象素材。在大西北土地上,李宝峰开掘了一口生活的深井,他拥有不竭的、鲜活的艺术源泉。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由题材内容出发而思考人物造型和笔墨语言。这样孕育出来的作品,既有强烈的西部生活气息,也有着鲜活灵动的个性特征。他历年所作《高原情》、《岁月》、《慕士塔格峰麓》、《巴扎图》、《丝路花雨》、《西北风》、《琵琶行》等一系列作品,无不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笔墨语言之于中国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于此,李宝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运用。他注重南北兼容,注意取法传统,也向西方学习,向年轻画家学习,不拘一格。为了练好笔墨基本功,他多年研习书法。上世纪60年代,他甚至尝试用笔墨临写油画,大胆探索传统笔墨与光影造型方法嫁接的可能性。他早年作画喜用侧锋,笔触灵动,线条易于变化。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他逐渐感悟到,轻巧的笔法欠缺内蕴和力度,难以恰切表达西部生活的地域特征和精神内涵。后来,他多用中锋,或是中锋和侧锋混用。行笔起承转合,在变化中不忘沉着和厚重。而在墨色和点线的组合上,很讲究轻重与疏密节奏。他笔下的人物,有时甚至用干枯坚硬的笔触勾勒造型,衣纹反而以轻快流畅的线条勾出。干裂秋风与润含春雨意外并置,使人感到淳厚质朴之中流溢着一股灵动清新之气。

    在西部土地开掘一口生活的深井,李宝峰已经孜孜不倦追求了40余年。这一系列作品,凸现了大西北的雄浑和朴厚。它们有浓郁的西部特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笔墨运用和视觉语言方面,也体现出许多可贵的个性特色。因为深刻,所以动人,这样的艺术创作,必将受到人们由衷的欢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