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兆和:
天气转冷,又落长雨,你们在住处搞学习,也一定还是极忙。我们到这里的情况,大致比上次初到十连或稍“狼狈”些。上次信想早收到。目前还暂住区革委会空楼上一空房子中。亏得这边同志热情接待,用极短时间把行李移入仓库,又在住房临时用三张席子,连缀成一个临时墙壁,牵了个电灯,三个人便在灰尘稍厚的稻草上摊开地铺,住下来了。各人小竹椅全入了库,因此终日都离不开地铺,不易适应。体力难活动。晚上七、八、九点钟都有高音喇叭在五丈内外广播。又正值区里二千人干部大会,会场经常就在楼下,日夜进行,一次必三四小时。若得听懂话,说的大致多是二三年两条路线事情,说得多极兴奋激昂,一定可增加许多有用知识,可惜听不懂。吃饭取水已不必离开房子,只是大小便都得到屋外公厕,路比原“四五二高地”远一倍,遇雨天晚上外出,不免有些麻烦。特别是上下两段楼梯过陡,每次谁下去,另外几人都要嘱咐“小心”。日常伙食已较好,因为人少,比较好办。早上市里有大油条,一两粮票六分钱,即作一顿早餐。晚上电灯到十二点才熄,不能关闭。
双溪区小平原到处是小村落,一般都是大砖瓦屋。田地极平整,大小田坎也极平整,只一二种细茸茸草在田坎边,别无杂草,因此到处都十分干净。大人小孩衣着也都干净。孩子眼目明亮。溪水多沿村流去,比龙街子前水大得多。随时有人钓鱼,水塘捕鱼必过百斤。这里日用品也较多,主顾却不多。因为是个富庶区,猪多大到二三百斤,已有较多极好看大黄牛,鸡大到三五斤重,素菜品种多而好。医院在附近高地,药物还齐全,看病方便。就环境说,比向阳湖大不相同。向阳是“拓荒区”,荆棘丛生。这里是“成熟农业区”。听说矿山近山,水石更清秀,建筑民房就比向阳好得多。土地好,即雨季也不至如向阳烂泥一团。树有梧桐、楠竹、松、杉,和一般所谓江南风光已极相近。因此入夏或许也比向阳区好些,不至为蚊子和长虫威胁。特别是用水便利,地无杂草,随地可以坐坐,有点近于昆明后山。料想不到和向阳只隔百里,差别就如此大。
我大约因为累了些,和新生活新的适应力已较差。最近一星期血压高到二百卅——五十,低的已百卅。打过硫酸镁二次,还是在稍降后又上升。住处略具“难民”形象,心情实并不消沉。只是血压和心脏问题,都比较具体,得想法对付。同行张同志是我们组长,一再建议改住医院,医院中人大致也和这里文化部指挥处商研过,同意我去住院,因为别无办法,至少可以安静多睡几小时,且到区中大会结束后再看。传闻得到月底才结束,我因为住医院还得每天到区里大厨房取饭、取水,太不方便。张虽极力赞同我住,并为我送饭,我还是不去。主要就是吃喝太麻烦人,医院人多去学习,只一医生一护士在,不好意思,希望过三几天能降到二百、一百十,就可望继续维持下来了。
我并不觉得什么特别难受,只是食量又下降到一天五两粮食以下。一面反映体力活动过少,一面也反映目前生活方式成问题。这么持久下去显然是不大成的。张同志怕我突然出事故,曾说过是否调你来好些?同是工作,这里也有的是杂活可做。你也可以把你的打算告诉我。我想到的是你和五连同志共事已十多年,“千生不如一熟”,人熟,长处明白,不仅工作在相互鼓励帮助下,容易搞得顺利,且不至于有不必要摩擦。比如在那边,大家明白你体力受年龄限制,分派工作,能比较实事求是。这里大家陌生,工作若一律拉平,你怕担负不下。所以我还主观地想,与其让你来一陌生的地方为难,还不如再过半年下去,到你们可分配房子时,我作为你家属,请求来向阳,同分苦乐,好一些。至于目前的困难,个人总还是能克服。至于病,有个亲人在一处,自然好得多。但如果已近于无可奈何,那也就一切听之,接受现实。万一忽然完事,也极其自然,不足惊奇。到时要大弟或小弟同来收拾一下残局。小弟有了治家五年经验,并且有个家,明白什么需要就拿走,用不着的,就分散给同事中较困难的。你能留在五连,我相信同志们对你一定会能照顾,生活得上好。若一时退休,请求过虎虎处,也一定好办。
我说这些不是意志消沉,到了这里,绝对不会消沉。正是正视现实,提提恐来不及说到的问题。我已两三次轻微发昏,和上年在医院中那次昏倒相近似。征象不大好。低压到百廿即不好受,百卅就好些。要正视这个。因为年纪究竟已近七十岁。遇事乐观是应当的,受自然规律限制也得认可。能在较近迁定一个住处,有可能会转好一些。年轻医生说话直爽,告我不仅左心室不良(病历上有),右心室也不大好。一定要安静躺下才好。可是我眼下到的却是个什么热闹地方!由于扩音器好,这里二千人的会,就比廿年前在四川参加万人大会还热闹得多。我由于怕累别人,总想方设法给人打气,可是血压和心脏却不大听自己调度,并且难于适应新的种种生活。
这里一下雨,就不便出门,报也见不到。还是把你旧报寄来吧。三五天或一星期寄一次都成。多少总可从报上多明白点国内外事情。雨时房中相当阴暗,虽直到屋后大厨房去取饭,可不沾雨,屋里到处还是湿湿的。雨季大致就是这个样子,更加湿。天气一变,手足都上了冻,楼上升不了火,缩在被盖里看书,也感到困难。但想想几千人如何在日夜奋斗,个人就毫不足道了。
小街拐角处照例每天都有十多人卖各种素菜,是自由市场货,我们可绝不能买。但将来搬到小学自己开伙时,如何买素菜,倒真是个问题。因为肉食即或有供应,素菜似乎还不到市场。只有公共机构上千斤买卖,还少见有人三五斤去买。总之,开门七件事中的一、二、三、四,都得转户口才能办。三户都是未定户,不好办。且闻十连大厨不久就得撤除,或移过工地,到时我们即仍住楼上或是迁过小学,面对现实种种,都得想法克服,不怎么好办。
吉人天相,诸事放心,不可免有种种矛盾,到时自会解决的。大弟等若有信转给我看看。曾给过他们各一信。
从文
一九七○年 二月二十日
附注:作者等三户老、弱、病职工,1969年冬来到成宁。由于本单位没有其他人下来,暂无组织归属。先曾在向阳湖“四五二高地”文化部“五七”干校一指挥部临时安置了两个月。后又来到双溪,蒙双溪地方同志和故宫博物院下放的十连同志收容接待,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半难忘的生活。这封信是作者刚到双溪几天后,给在向阳湖劳动的妻子报告新环境的第三封家书。
(摘自《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