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纪念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30周年暨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全国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石昌渝主持,会议表决产生了学会新的领导机构。闭幕式上,民革中央原宣传部部长、教授蔡义江作总结,特别称赞了一些研究者随着年纪阅历渐长而对有些问题产生新的想法。他还强调,学术研究在科学与娱乐之间不能有丝毫混淆,学术领域的监管需要重要媒体的引导。会议历时三天,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经历,对30年来的红学发展历程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冯其庸(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红楼梦学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道路。从创办之日起,学会就放眼全国、放眼全世界,团结所有爱好《红楼梦》的研究者。这些研究者们在30年中做出了很多贡献,不论是在红学作者、家世、版本,还是思想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李希凡(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 30年后,能够继续参加学会的纪念研讨活动由衷感到高兴。红学会虽然不是这一领域中的第一个学术团体,但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红学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间每一时期都有不同发展。虽然《红楼梦》研究中存在分歧,但只要中华文化传统继续发扬,红学研究就依然会继续。
张庆善(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1980年7月21日至30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北方论丛》编委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编委会、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联合发起的全国《红楼梦》研讨会,是红学史上第一次举办全国的《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中国红楼梦学会在大会闭幕式上宣告成立。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成立、《红楼梦学刊》、《红楼梦研究集刊》的创刊共同成为新时期红学的重要标志。
张锦池(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我想向与会代表们展示、分享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有最初调到《红楼梦》校注组时去拜见吴组缃的情景,有《红楼梦学刊》创刊后,众多大师级学者如茅盾、王昆仑、吴组缃等希望热爱《红楼梦》的研究者们能团结在一起的情景,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小会议室里关于成立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初步筹备,以及斟酌并决定会长人选的情景,还有1980年哈尔滨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情景。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学会成立标志着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开展,对推动全国学术规范的建立,促进我国学术文化的繁荣,都具有一种范式意义。
杨立宪(辽阳市委副书记) 辽阳是曹雪芹的祖籍地,因而和中国红楼梦学会结缘。在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支持下,辽阳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 红学研究需要回归文本。索隐派在方法上根本不是考证,而是比附牵合,是把偶然当成必然。建议研究者应该对过去的红学研究做深层理论性的总结。
邓绍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衡量红学繁荣发展的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是所需资料的整理和出版,要有相当规模,要不断完备、不断丰富;二是出现一批优秀乃至权威的研究人才和研究著作。据此,30年的学术发展是值得骄傲的。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当年为数不多的12位女学者,如今已有两位故去,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研究者加入到红学队伍中来。面对学术,老少平等、男女平等。重读以前学术姐妹的文章著作,可以看出她们都很勤奋,也很有才华。希望大家能珍惜自己的红楼情缘,结缘三十年相聚恨短,红楼一梦地久天长。
二月河(著名作家) 我个人的成功始终伴随着阅读《红楼梦》、分析《红楼梦》和分析社会的体验。
张书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 面对目前混乱复杂的学术环境,需要学者们花费更大的心思,努力消除新红学中的错误观点给当前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
梅节(香港著名红学家) 我于1980年发表《曹雪芹卒年新考》,之后参加过关于曹雪芹小像、戴不凡的《红楼梦》著作权以及曹雪芹家世等问题的专题讨论,见证了红学发展。
卜键(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红学应该回归文本,还应立足文本。例如“谁是怡红院的卧底?”宝玉跟凤姐闹巫鬼一出戏,从文本分析来看,要把马道婆做的5个小人放到宝玉和凤姐床上,不仅难度很大,还要担极大的风险。这个问题表明,赵姨娘虽然在贾府中人缘不好,但其能量、野心和操作性都不容小觑。同时,这一事件也揭示出贾府暗藏的继承人之争,从而表现了《红楼梦》对复杂人性的细腻刻画。
邓庆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30年延续下来的不仅有回忆,还应重视红学人物的研究。
王湜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在回顾往昔的同时,希望后来者继续努力。
杜春耕(著名红学家) 《红楼梦》版本之间有很多矛盾,所以需要考证。
(李海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