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 长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该怎么拍?这是长期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问题。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一次艺术创作,既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又必须符合电影的艺术规律。这些对于任何接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者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且通常题材越大,压力就越大,需要突破的局限也越大。
1988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历史的影片,从题材来看,这可称得上重大中的重大。“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选集》中的这句话成了这部影片名称《开天辟地》的由来。20多年后的今天,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李歇浦再度回顾拍摄这部影片的往事,依然十分自豪:“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把党的诞生当做开天辟地的大事搬上银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精磨剧本打好根基
电影《开天辟地》的情节从五四运动始,到中国共产党“一大”闭幕止,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主要人物,叙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在此之前,传统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多表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而《开天辟地》中所呈现的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潮的论战、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等历史事件都是前作较少涉及的,这在筹划拍摄之初给予了主创团队很大的创作空间,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开天辟地》的创作态度之谨慎首先体现在剧本创作上。为了确保剧本的质量,上海电影制片厂请了4组编剧分头进行剧本创作,其中包括著名剧作家沙叶新,一位海军的军旅作家,以及上海一位业余作家。最后采用的则是黄亚洲、汪天云两位作家的版本。李歇浦说:“我们一开始将该片定位为史诗巨片、史诗风格、全景式展现,黄亚洲、汪天云的剧本更符合我们的定位。”剧本的选择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组织的老艺术家进行论证后决定的,之后,为了更细致地打磨这部剧本,上影厂前后组织了4次讨论会,邀请业界专家共同商议修改。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剧本易稿10余次,为之后的拍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