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遇哲
9月20日,央视在京举行2012年节目推介会,透露《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将在明年有新变化。其中,《焦点访谈》将加大舆论监督报道,重点聚焦教育、就业、社保、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保障房建设等民生问题,还将与国家部委、消费者协会等紧密合作,对中央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涉及民生等问题进行权威调查、权威报道、权威解读。
与《新闻联播》节目片头、形态语态、报道形式的全新“变脸”相比,《焦点访谈》的“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只能称得上“微调改版”。然而,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寥寥数语,却让我们对这个17岁的“老”节目焕发新生充满期待。近年来,该节目收视率有所下滑。前不久,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坦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说“我很久没看《焦点访谈》了”。
笔者认为,观众流失的原因,除了网络新媒体崛起、公众诉求表达渠道拓宽等客观因素外,节目舆论监督功能的弱化也是其中之一。《焦点访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视为舆论监督的晴雨表,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舆论监督报道的比例有所下降。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占到47%,200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7%。
《焦点访谈》在此次改版中明确提出加大舆论监督报道的力度。这是对现有问题的正视和反思,更为重新赢得观众指明了方向。对于《焦点访谈》的改版,笔者有三个期待:
一是选题突出时效性。以9月20日晚播出的节目《国际名店为何屡失诚信》为例,此节目关注的是重庆沃尔玛5年被罚20次一事。而相关新闻早在9月5日重庆工商部门通报情况后就被媒体和网络炒得沸沸扬扬。过了半个月,《焦点访谈》再对此进行报道,公众和社会已经产生视觉疲劳,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档老牌栏目,《焦点访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第一时间捕捉鲜活内容,在公众关注度最高的节点推出报道,而不能再按过去的节奏“小火慢炖”。
二是多打监督回马枪。做监督报道难,做出监督效果更难。舆论监督不能“雨过地皮干”,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更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对接,在跟踪解决上下功夫。否则,再多的监督报道也都是浮云。
三是善于变“盲点”为“焦点”。在这个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一味地跟风扎堆,势必造成报道内容的雷同僵化,媒体资源的重复浪费。因此,《焦点访谈》不仅要关注显性焦点,更要“创造”隐性焦点,充分运用自己国家媒体、品牌栏目的优势和资源,发现其他媒体没有报道或是不敢报道的社会问题,让更多假恶丑暴露在阳光下。
做好舆论监督并不容易,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也正因为如此,好的栏目才会得到人们多一分的敬意。只有广大群众的所思所盼和利益诉求都能得到有效表达,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解决,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