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南方观察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 论
  标题导航
剧汇星期天:把戏剧扎根深圳
让戏剧不再曲高和寡
一个公益文化品牌的使命




 中国文化报 >  2012-01-3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剧汇星期天:把戏剧扎根深圳

    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在剧汇星期天首讲。

    话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剧照。

    剧汇星期天采取零门槛形式,备受市民追捧。

    话剧《黄粱一梦》剧照。

    话剧《我的祖宗十八代》剧照。

    本报驻广东记者  彭海霞

    因为“美丽星期天”,人们在深圳音乐厅为高雅音乐深深陶醉;因为“戏聚星期六”,人们在深圳大剧院被传统民族戏曲的甘露浸润滋养;因为“市民文化大讲堂”,人们又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在深圳图书馆畅听“东方的国粹,西方的经典”……

    深圳的周末从来就不缺公益文化大餐。即使你只是一个自远方而来的客人,一样可以走进这些美丽的殿堂。

    如今,自2011年9月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在深圳大剧院的小剧场开讲,又一朵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公益文化之花”——剧汇星期天,在鹏城绚丽绽放。它为人们带来了戏剧的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但它的意义又不仅仅在于此,因为,若干年后,深圳文化艺术一定承载着它为之所做的积淀。

    讲演展学,实践形式创新

    这里是深圳大剧院的一个小剧场,这里更是一个汇聚当代戏剧艺术的大舞台,是戏剧梦旅人的大聚会。

    从2011年9月开始的每个星期天,剧汇星期天邀请了戏剧导演、戏剧创作者、戏剧表演者、文化学者、艺术家等戏剧文化界人士,就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台剧、儿童剧等演剧艺术领域,与深圳市民展开零距离交流与对话。在剧场,不仅有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为观众解读《当代话剧与城市文化》,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追根溯源《小剧场话剧的前世今生》,被誉为“中国舞台喜剧第一编剧”的王宝社用一个个小故事让观众领略《喜剧,笑什么,怎么笑》、建立喜剧审美的基本观念,被誉为“小剧场话剧之父”的傅维伯、导演黄盈为我们讲述《黄粱一梦》的来龙去脉,更有被称为“赖声川接班人”的台湾导演李宗熹与观众分享他的戏剧人生及其戏剧作品,在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担纲主演、被誉为“中国音乐剧女王”的影子解析音乐剧,台湾美声歌手、旅美声乐家詹喆君与观众探讨《Miss Taiwan》音乐与剧的跨界之旅……

    为了突破枯燥老套的讲座形式,剧汇星期天选择了讲、演、展、学的多种演绎形式。它以戏剧名家讲座为主,结合戏剧表演、15分钟学戏剧的舞台体验形式,让观众从听觉、视觉、体验等方方面面感受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剧汇星期天汇聚了最当代、最实验、最人气的话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贴紧时代热点,博得观众一浪又一浪笑声与掌声;《雷雨2011》颠覆传统经典版《雷雨》对8个主要人物的定义,全新诠释《雷雨》;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24场、被誉为“最中国的参演剧目”的《黄粱一梦》以“最简单的故事,最直接的方式,最东方的思想,最中国的手法”给人以思考,让观众回味无穷;“80后”女导演蔡艺芸执导的颇具先锋性的《鱼仙》探索都市灵魂救赎,引起观者深深共鸣……

    关注“实验”,寻找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

    剧汇星期天的定位是汇聚艺术家,普及戏剧艺术,培养戏剧观众,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希望通过对剧的观摩,让剧回归原本。其承办方——深圳市八厘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佳告诉记者,剧汇星期天是一个传播平台,所有实验的剧目都可以在这里演出,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与深圳另一公益文化品牌——戏聚星期六关注传统戏曲、偏向传统与传承不同,剧汇星期天则关注舞台剧,偏向现当代,偏向实验和探索。

    小剧场让观众身临其境,在演出中就参与到戏剧的二度自我创作中。赵佳说:“要培养舞台剧就要寻找最佳结合点。我们要以探索性的文化内容,以当下文化来与当下年轻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人走进剧场,我们的惠民文化才能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小剧场接近了观众,让观众觉得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自己,这就让文化贴近了生活,贴近了观众。”

    深圳的公益文化品牌有很多,如何做到让观众主动走进剧汇星期天小剧场?赵佳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小剧场演出不需要特别精心刻意的化装、庞大的舞台道具和美丽英俊的专业演员等,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让年轻人接受和融汇其中。赵佳说,王宝社老师曾经和我们一起讨论,北京、上海、深圳的青年文化是什么?我们怎样寻找剧汇星期天的文化涵义?如果说北京的文化是厚重的,上海的文化是精致的,那深圳的文化是什么?可以说是时尚的吗?我们通过小剧场在寻找深圳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小剧场不仅能和演员近距离互动,更重要的是其内容与“80后”的生活贴得很近,更能表达他们的心声。

    培育观众,为戏剧孕育土壤

    李宗熹在给剧汇星期天留言的时候曾经写道:“我们希望有一天,当我们看歌剧的时候想到维也纳;看音乐剧的时候想到百老汇;看戏剧的时候会想到深圳,让我们一起把深圳戏剧的冷灶给烧起来。”这正是剧汇星期天目前正在努力的。

    要将戏剧文化根植深圳,青少年学生是备加关注的群体。剧汇星期天集聚了一批又一批戏剧观众,比如文锦中学丑小鸭话剧社的学生就是剧汇的铁粉。在每期节目中,演讲嘉宾通常都会邀请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到台上,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揣摩戏剧艺术。在第8期,青年戏剧导演赵淼调动起全场气氛,带领观众身体力行做戏剧。在第15期,“50后”“90后”,甚至“00后”小学生以及精神矍铄的“40后”老太太,聚在剧场舞台上,与“80后”话剧导演蔡艺芸一起玩话剧游戏。在每期演后谈中,观众更是积极与导演讲述各自的体会。例如《鱼仙》演出后,老年观众表示,十分渴望了解导演创作的原始动意;而中年观众说,人生如戏,戏若人生,导演不需要告诉任何人答案;青年观众则认为剧作表现的是剧中人在等待救赎。

    戏剧需要观众。剧汇星期天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了5000多名观众入场观看。剧汇星期天是一个大舞台,它给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当代演出剧提供了无限的展示空间。同时,它也培育了一期又一期、一批又一批的观众。一门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作者,也离不开好作品,而最终要繁荣,更离不开懂欣赏、能产生共鸣的观众。如今,剧汇星期天已举办了16期,16期的观众就是深圳戏剧艺术繁荣的土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