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入围名单公示
将名街评选活动推向深入
拓展内涵,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
将名街纳入法定保护体系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投票流程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评选推介活动评选标准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名街评选活动推向深入
——在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评审会上的讲话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  单霁翔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大规模城市建设持续展开、各个历史性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重大压力的情况下,开展的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化行动。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升了社会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注程度,显示出历史文化街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物单体保护之间不可或缺的中间层次,既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到了实处,也将传统的文物单体保护整合为集中连片保护,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内容。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启动以来,先后公布了3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项文化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此项活动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名街的积极性和热情明显提高。在这项活动的影响下,一些城市公布了省、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加大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投入和保护力度;一些城市制定相应的法规,将历史文化街区纳入了法律保护的范畴;一些地方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规划和详细规划,使保护工作有序开展,避免了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遭到破坏。二是各地民众积极支持,参与评选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报名参加评选的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多;相关专家不断呼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各主要媒体持续关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唤起了社会公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识。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经验:一是中国文化报社等主办单位抓住当前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空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是这项活动从一开始,就由全国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最富经验、最具权威的专家学者把关,进行评选推介。三是在深入征求专家和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入选标准,提出了历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状况、经济文化活力、社会知名度、保护与管理六项标准,对评选活动起了很好的规范作用。四是持续进行社会宣传,唤起各个城市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和广大民众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热情。这些为持续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非常赞成刚才郭旃先生对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提出的建议,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定义、内涵和要素,以及保护管理的要求,建议抓紧开展此项工作。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应在前3届活动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将评选活动推向深入,在评选范围、评选标准、评选方法上达成更加明确的共识,包括对报审材料的规范进一步明确,并加以把关,使今后的活动更具广泛性和权威性。今年,我们要总结前3届评选活动的经验,继续完善标准公开、大众参与、专家主导、媒体监督的评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参与范围和深度,积极接受广大媒体的监督,确保评选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公信力。

    我也十分赞成刚才一些专家的意见。我们十分珍惜“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每年只评审10处,格外重视评审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原则应该继续坚持。随着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录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增加,建议适当考虑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代表性、多样性和平衡性。特别是由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原因,边疆地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的紧迫性。同时,这些地区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建设问题。因此可以对这些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给予特别重视。

    今年,我们已是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希望在前3届成功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将名街评选活动推向深入,更有力地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同时,要积极呼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管理基础工作。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更是城市发展的文脉所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基础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仍然较为滞后。因此,“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应该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样板,避免“重申报、轻管理”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发生。要在认真总结各地近年来历史文化名街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历届评选出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调研工作,对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形成“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基础资料信息库,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当前,各地政府刚刚完成换届,一些历史性城市的政府领导纷纷提出加快“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的主张,在一些城市又掀起城市改造的高潮,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建筑遭到破坏的消息不断传来。一些城市的发展仅仅注重经济功能而忽略其中应有的文化质量,仅仅注重物质结构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将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居民全部迁出,把民居改为旅游和娱乐场所,使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即失去了文化遗产真实性。因此,应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及其环境,实施整体保护。不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与之相联系的、活态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同时,要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社会生活方式的传承,防止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解体和传统建筑空壳化倾向。

    今天各位专家再次齐聚一堂,共同推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不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出最具有价值、最迫切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名街,而且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展示宣传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相信在我们和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大力推进下,“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一定会越办越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