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东
春节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农展馆隆重开幕。大展历时十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两百位传承人带着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参展。
与往昔不同,此次大展的规模以及展出时间都有别于近年来农展馆的各种展会,展厅布置也独具匠心,给众多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
陕北民间艺术家刘洁琼的展位上,远远看去围满了人,有拍照的,有摄像的,有眼神专注于她手中剪刀上下翻飞的……片刻间,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她翻飞的手中便演化出了一只腾飞的稚龙。剪纸展开的瞬间,围观的人群一片哗然。那风,那火,那神态,那龙儿,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生动、活泼中带着一些儿调皮。简直绝了!
留了样底,她把作品分送给了身边的观众,人们在惊叹中接过了陕北民间艺术家传递过来的一团火红火红的化也化不开的情谊,这份情驱走了冬日里的寒,释放出了春的温暖馨香。刘洁琼说:“今年是龙年,我要多剪一些龙给喜爱陕北剪纸的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让更多人知道俺延川。”这位深爱着家乡黄土地的陕北小婆姨,深知自己肩上还担着一份传承中国民间文化的社会责任。
刘洁琼,延川县文安驿镇人,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之女。幼时受母亲剪纸艺术熏陶,自一九九六年起开始研习剪纸、布堆画,其剪纸传承了母亲高凤莲的艺术风格,作品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触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当年,刘洁琼中考落榜,在给三叔看瓜棚的时候,她心里就产生了一个高远的愿望:要当天之骄女,飞出大山沟,做一只金凤凰!
听着信天游长大的刘洁琼,对陕北信天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感情,多年的实践,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刘洁琼将母亲传承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大胆创新,拓展题材。她总是边唱边剪,缠绵的曲音缭绕在每一幅作品中;她把她的感情、她的生活更多地融入了作品,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人物神态更加活泼自然。渐渐地,唱着信天游剪花花成了刘洁琼的特点,同时她也创立了自己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且还带动了外甥女樊蓉蓉对陕北民间剪纸的传承,形成了一家三代老、中、青剪纸能手的传承链。
此次参展剪纸,有蔚县剪纸、延川剪纸、苏州剪纸、中阳剪纸……尽管它们的地域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但都堪称精品中之精品。而我,对于延川剪纸,更多了一份异乎寻常的喜爱。
延川剪纸,粗犷、质朴、大气磅礴,保留了陕北地区古老的图腾文化、艺术形态。资料显示:“延川剪纸兴起,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是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以妇女为主体的民间艺术,缘起于祈福驱祸的民间风俗,与民族图腾文化、生殖崇拜息息相关……堪称北方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但延川剪纸起源早发掘晚,一直埋没于民间,时至一九八五年才得以渐次发展兴盛……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延川剪纸达到鼎盛,走向成熟。”
十数年来,高凤莲、刘洁琼、樊蓉蓉一家三代多年的剪纸研究、教学,把农家院的剪纸推向了高雅的艺术殿堂,使延川剪纸在国内外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三人多次受邀到深圳、香港、北京等地讲学,并受邀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开展中国民间剪纸专题讲座。还多次出访德国、瑞士、新西兰等国家,讲授、传播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开辟出了一条最具生产性的艺术道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保护并发展,达到活态的、自觉的、积极的保护目的。
刘洁琼为传承中国民间艺术——延川剪纸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二〇〇〇年二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上,刘洁琼创作的以信天游为题材的第一幅巨幅作品《黄土地上的信天游》荣获一等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二〇〇二年,刘洁琼的以信天游为题材的第二幅大型剪纸作品《黄土高坡的歌》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奖”金奖。
……
二〇〇九年,在陕西省首届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文艺类比赛中获一等奖,并荣获“陕西省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
二〇一〇年,布堆画作品《仙桃带莲花》获陕西省农民文化节手工艺作品一等奖。
二〇一一年,刘洁琼的剪纸作品《小院》荣获“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节首届蔚县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布堆画作品《沃土灵花》,获得了民间艺术的最高奖——“山花奖”金奖。
此次展出的作品《拉手娃娃》、《牛郎织女》等均为获奖或收藏作品。
刘洁琼说:“我的成功离不开母亲高凤莲的言传身教,更离不开我的启蒙老师冯山云和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靳之林老师的关心培养。”
她在谈起自己剪纸的经历时说:“有一次,我缠着母亲教我剪纸,但母亲说:‘剪纸这东西,教来的是死的,悟出的才是活的,我手把手教你怎么剪,永远是我的,你自己铰下的才是你自己的。剪纸的时候,你要让剪刀和纸在你手上摆来摆去,摆得劲越大越好,越发有灵气,有神韵。若不会动,动感不足,剪出来的东西便缺乏灵气,死板。剪纸是门艺术,也是自我摸索、自我创造出来的学问,得心里有了才会剪,只有丰富了自己的想象空间,才能够赋予它一定的内涵。’”
“其实我从小就生活在民间艺术的天地里,母亲所表现的‘莲生贵子’‘鱼戏莲’以及‘抓髻娃娃’,这些都是她们那一代人所理解和熟悉的题材。起初母亲从来不给我画框框定调调,让我随便学,任性的我一心模仿母亲剪纸法,久而久之完全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那时,我只是母亲剪纸的延续,没有自己的风格。”
“一次,冯山云老师对我说:‘艺术不是模仿而是创造,要表现你自己的个性,跟着你母亲跑只能看到高凤莲,看不到你刘洁琼。’冯老师的批评点醒了我。我意识到:我是我自己,不能总把目光局限于跟着母亲走原路。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也不同。我不能从狭义的眼光来学剪纸,我要表现我的经历和感受,把眼光和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去。民间剪纸首先表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生存方式,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创造出的剪纸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本身就在生活当中。有了这样的认识,经过不断摸索实践,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刘洁琼,凭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自己的聪慧,用一把小小的剪刀、火红的纸张和色彩绮丽的布头,剪贴出她美丽的人生之路。
她的作品带着陕北浓浓的民俗风情。她早期的剪纸作品《赶牲灵》,讲的是空守家园的婆姨们到了晚上孤独无助、暗自伤悲,忽然听见铃儿响、狗儿咬,慌慌忙忙提上灯笼跑到外起(面)踮起小脚尖,心急火燎地盼着自己的亲人回家——“你若是我的哥哥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路”。她们就是这样望穿双眼盼亲人的急迫心情,有谁知,有谁怜,这就是过去男女爱情生活的反映。作为民间艺术是人们情感的再现,陕北信天游所展现的正是那个时代的感受。离家揽工出走的男人挂在口头的信天游无不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禁锢在家的女人们在麻油灯下纳着鞋底,在嗡嗡作响的纺车旁手摇着纺车纺线线或坐在咕嘎咕嘎作响的织布机前日日月月穿着梭子,干活时心乱如麻不时地在思念亲人。她们心中的苦闷忧伤无法表现,只好拿起剪刀剪出她们强烈的思想情感。女人们愁也剪,喜也剪,苦也剪,乐也剪,将她们内心的苦闷忧伤及快乐充分地表达出来。女人们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内心的呼唤剪贴出来、宣泄出来。
陕北民间剪纸——这个根系黄土地的民间艺术,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历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完善和演变。沿袭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信仰、民情、民俗的风貌,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艺术造诣,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犹如一块活化石,悄无声息地保存至今。可以这么说,每一幅剪纸作品都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孕育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