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创富基石

第3版
创意营销
  标题导航
创富基石
创意营销
海外时空
文化休闲
迷笛音乐节:打开中国人的狂欢窗口
当商业遭遇 传统文化
北京国际电影节搭起大卖场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商业遭遇 传统文化

    特约专家 陈少峰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常会遭遇这种困惑,就是我们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观念,但是要面对的是现代的生活。做文化产业一定要看到这种差别,针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营销模式。

    以广告营销为例,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是史玉柱的脑白金广告,虽然大家听起来有些厌烦,但是钱都被他赚到了。而五谷道场做的非油炸方便面广告就失败了,最后破产把公司卖给了中粮集团。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其实史玉柱完全抛弃了保健品这个概念,卖的是礼品概念,而且是孝敬长辈的礼品,他实际上是改变了一个策略,不去讲保健品的功能,而是讲它的文化。

    “而五谷道场的失败就在于没有弄清目标客户群的文化需求,方便面是给谁吃的?小朋友、学生、年轻的白领,基本上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吃的。那么,是不是应该请一个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做广告代言人呢?结果五谷道场请的是陈宝国,一个中老年妇女心目中的偶像,错误地把老年人的健康概念塞给了青少年。事实上,相对于健康,青少年更关注的是好不好吃。”

    青少年喜欢体育很多时候也不是为了健康,而是因为好玩,所以经营体育产业一定要打好玩牌。过去人们总把体育跟健康联系在一起,但是从产业的角度看,体育实际上是娱乐,青少年之所以参加体育活动,不是为了健康,所以要“打”好玩牌、明星牌,诸如国外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都是打明星牌,打上酷、炫、好玩等符号。青少年很简单,你只要跟他说好玩,即使摔得满身是伤他也会来,而你跟他说健康但一点都不好玩,那谁又会来呢?

    所以我们发现,现代生活当中的年轻人很少人接受传统文化观念。如今,很多人对文化产业大打传统文化牌,但是要搞清目标消费群体到底是谁,是否有相应的支撑条件。

    而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人们面临很多困境,什么东西要传承下来,什么东西不要,要做出选择。

    笔者个人比较偏向于三分保护、七分发展,把传统中最重要的东西保护下来。比如,古城保护、非遗传承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