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悲歌一曲《清风亭》
唱工深处“人保戏”
音乐“沙龙”的随想
普契尼与瓦格纳在中国“相遇”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音乐“沙龙”的随想
——从李满龙萨克斯管音乐会说起

    李近朱

    不是在大剧场,不是在音乐厅,而是以“沙龙”这种观众和演奏者极为贴近且很有文化氛围的形式,我聆听了萨克斯管演奏家李满龙教授的一个“沙龙”式的音乐会,尽管只是撷取中外电影音乐旋律作为曲目,却都是流传多年的经典之作。几乎是在闭目品咂的状态中,享受到了两种美感:一是萨克斯自身的美感,一是萨克斯“唱出”的音乐经典的美感。那是一个感受音乐美丽的难忘之夜,也是引起我许多思考的回味之程。特别是在一个只有百余人的小小的温馨的“沙龙”中,我更感到这是一种很有创意且值得思考的音乐演绎形式。

    最早起源于意大利语的“沙龙”一词,原意是指装点有美术作品的屋子。17世纪这个词汇进入法国,最初就是卢浮宫画廊的名称。关于“沙龙”的由来,尽管可以溯源久远,后来甚至遍及政治等诸多领域,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沙龙”的最经典的作为总是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音乐为例,莫扎特童年游历欧洲的巡回演出,在皇族贵胄的厅堂里,那就是“沙龙”形式的演出;说到音乐上的“印象派”,巴黎的诗人、画家以及音乐家德彪西在内的艺术“沙龙”,就是这个乐派诞生的“摇篮”。

    在“ 沙龙”中的李满龙的萨克斯管音乐会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萨克斯管的魅力。萨克斯管采用铜管材质制作,被人们归入木管乐器范畴,它以独特的柔和委婉与朦胧淡色而别具一格,这是管弦乐配器中带有管乐与弦乐乃至人声效果的一种音响色彩,难怪浪漫乐派的先驱人物柏辽兹在萨克斯问世之初,就非常青睐于它的音色。

    应当说,演绎电影的以及其他音乐领域最美旋律的方式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一支萨克斯管的“独唱”,却制造了一个让人们领略这种既熟悉又陌生乐器的机缘。说“熟悉”,人们对它还是耳熟能详的;说“陌生”,人们还不甚了解它的演奏的疆域有多大以及效果有多好。于是,李满龙的这场“沙龙”音乐会以及此前的多场音乐会,实际上是向受众展示了萨克斯管本身的魅力。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件乐器是一支“会唱歌”的管乐器,它有着人声一般的融情音色,有着张弛有度、放敛有致的可控功能,这本身就具有了“唱歌”的先天的条件;而这个管乐的“歌喉”又操控在一位有着鲜明音乐感和深厚文化造诣的青年教授手中,于是,172岁的萨克斯管焕发出了令人难忘的美丽色彩。这个“色彩”就是对于萨克斯管自身潜能和艺术表现力的充分开掘和拓展。我们在“沙龙”中所听到的萨克斯,就像一个在你耳边呢喃的“歌者”,让你在不知不觉的近距离的感受中认识了萨克斯管。对于那些还不熟悉萨克斯的受众,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音乐常识的普及;对于已经知晓萨克斯的音乐爱好者或是音乐专家,这又是一次新颖独特的再感受。

    当“沙龙”中的音乐就在你的近旁,而不是置放在遥远的管弦“丛林”之间,仿佛是在自己的斗室中品味音乐,会有一种对于文化艺术的切肤的感受,并由此去领悟音乐艺术的精深与博大。说通俗点,就是只有静下来才能悟得深。而“沙龙”就是让你“静”下来的最好的空间。

    从李满龙的萨克斯管音乐“沙龙”的成功问世,我们看到,实际上,“沙龙”就是一个别致的“小剧场”和“微型音乐厅”,让音乐回归到一个更个性化的小场合中,这为音乐艺术的演绎开启了又一个空间,是音乐多元化推介的又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不同形态音乐艺术的传播将是功莫大焉的一个举措,是值得音乐艺术家以及音乐演出单位关注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