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乡音—世上最美的音乐
跨年晚会的“特色”之美
万善归一,四方景从
微点评
建构和完善节日体系
后现代主义文化产生“奇异性美学”
纪录片须服从生活本身逻辑




 中国文化报 >  2013-01-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善归一,四方景从

    景俊美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发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号召。从今天开始,本报理论版特开设“我心目中的文化强国”专栏,反映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基层群众对文化强国的思考、认识、感受和畅想。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对宇宙自然、对社会现实以及对人自身的认识越来越细致、深入,皆是文化贡献智慧的结果。真正的文化强国,具备万善归一的品格,不自诩优异,而能切实可行地解决人类发展的诸多问题。

    首先,文化强国要接续传统,同时又能博采众长。传统之传者,文化也。神圣的感召力,是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民族精神遂因此聚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得以何种方式体现,还是“文化”。俗语云:后退才能跳得高。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是该民族绵延不息的根本和休戚与共的精神家园。文明的提升与礼仪的完善,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染。总结历史是为了面对今天,重视传统是为了守住根脉。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以天、地、人的融合,构筑人类的理想。

    文化有传承,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延续,更不是停滞不前的静态呈现,不断融合、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前提。传统文化之“佛”理,视“佛性”为万物之本原,强调“众生平等”,是理想社会的可贵元素之一。“佛”从“西土”传入,最终熔铸在我们的传统里,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近代以降,中国文化在不断吸纳、借鉴西方文明的历史上迈步,汲取他者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健全自身的文化,此一进程仍在路途中。文化不因不生、不革不成,重视传统方能立住根本,博纳众长则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助推力量。故而,有自信力的包容精神,是文化强国的特征之一。道不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此天下所以为“大”也。

    其次,文化强国需自尊、自觉、自信、自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富足,是一个民族自立的根本,但不具有必然性。一个真正称之为“强大”的国家,不单靠经济或政治,而主要在于文化。中东地区的国家,不可谓不富,却没有人用“强大”来形容之,即是这个道理。文化自尊本不必专门强调,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惠及世界各地的“四大发明”,还有异彩纷呈、举不胜举的文化艺术,完全可以撑起中国人的自尊心理。但是,近代以来的“耻辱”历史,令很多中国人觉得丢尽尊严,自卑心理不由得弥漫开来。因此,自尊有再次重提的必要。  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及的,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是费老建立在文化自觉理论基础之上的对人类未来蓝图的构想。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懂得自己文化的高度和其所在人类文明中的意义与价值。文化的限制与截留,自然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有了文化自尊、自觉方能文化自信,最终的目标,则是文化自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人如此,国亦然。

    最后,文化强国不自大、不自夸,万善归一、众香拱之。文化的成败关乎社会的得失,今日之美国以大片横扫世界,其价值观遂波及人心,潜移默化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影响力。韩国、日本不甘其后,在文化上做足了文章。文化引导我们的情感,也是我们获得经验的源泉。文化所隐含的如何使事物更美好的理论,促使人们对照理论去改变行为,进而构筑现实生活中的良善。诚然,文化各得其养以成,有差异,但无优劣。人类的未来难以预测,而文化的支撑,必是走向美好明天的根本。因为,未来也许只能从过去或现在现身,不同的文化则可以帮助人们去解释和构筑美好的生活将来会如何,有“示来者以范式”的意义。从这一角度说,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是物质,而是文化。真正的典范具有普世价值,以儒家文明为肌理的中华文化,从人伦日用中涵养察识,求人心之共安,仁义友爱、谦和公允,具有“天下”精神和包容情怀,能够为人类所共赏。我心目中的文化强国即是承继传统之美,又集万善于自身,立得住、不夸耀,众香聚而拱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