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美文/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她舞出了精彩人生
古镇棠阴
甲午岁末六咏
雪人(外一首)




 中国文化报 >  2014-12-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镇棠阴

    黄晓波

    生活在江南,我到过一些古镇。宜黄县的棠阴是特别值得回味的一个。这既有走得多、走得亲近的缘故,更因这里的一方水土、这里的风物、这里的人,还有这里的故事……

    我第一次知道“棠阴”,是三十五年前——一九七九年的金秋,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在我们新入学的大学同学中,有几位是来自宜黄县的同学。因为大家来自各地,初来乍到,在平时的聊天中总离不开家乡的话题。其中一位同学在谈宜黄时,更多的是讲他家乡棠阴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棠阴这个古镇产生了些许好奇。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过多次到棠阴看看的想法,甚至是冲动。然而,第一次踏上期待已久的棠阴,则是十多年后,我到宜黄县委工作时。此后,由于工作需要,我许多次来到棠阴。到的次数多了,了解的多了,地方熟了,人也熟悉了,与棠阴的感情也就深了。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棠阴。确切地说,我内心深处愈加敬重棠阴这个地方。

    棠阴,是江西省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位于宜黄县的东南山区,宜水河畔,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公元一○三一年)。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时,四川节度使吴氏轩南迁的后裔吴竦见此地山环水绕、景色宜人,便定居于此,吴家遍植甘棠树,后来绿树成荫,故得名棠阴。之后,又陆续有罗姓、符姓、黄姓等人口迁入,棠阴逐渐变成了一个集镇。

    棠阴,真正让她扬名在外的,不是山水风景,而是依托宜水盛产的夏布。宜水流经棠阴,两岸土地肥沃,千百年来,那里的百姓都有种植苎麻的习惯。夏布的原料是苎麻,取麻皮和麻秆之间一层薄薄的纤维,经多道工序生产而成,“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为暑天衣料佳品。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已被国家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宜水发源于距棠阴几十公里之外的群山之间,流经棠阴一带,河水清澈见底,并含硫磺质,河床渐为开阔且鹅卵石密布,不但有利于夏布漂洗,而且十分便于夏布的晾晒。凡经此河水漂洗出来的夏布,色泽光亮、洁白柔软,不仅商界争相采购,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甚至许多外地生产的夏布在销售前,也要特意运到棠阴漂洗。棠阴夏布畅销南昌、九江、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甚至漂洋过海,远销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明朝永乐年前后,棠阴夏布生产开始逐步形成规模。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宜黄县每年用棠阴产夏布五万多匹,折交官田公粮。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到达鼎盛期,建有织布坊一百多个,漂染坊二十多个,当时山西、武汉等地还在棠阴设有会馆,专门收购棠阴夏布。民国时期,江西省还在棠阴这个地方小镇设有“江西省麻织学校”,师生多时达五百余人,为江南各地的纺织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棠阴,这个原本交通并不十分发达的集镇,由于夏布的产销旺盛,较长一个时期,车来船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以致被冠以“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的美称。

    夏布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带来了棠阴商业的繁荣兴旺。钱庄、当铺、旅馆、饭店、学校、戏园、运输和建筑业等如雨后春笋,在棠阴应运而生。明清繁荣时期,棠阴集镇五里长街,商店、场馆鳞次栉比,十里河埠,商船云集,棠阴的建筑业,也在此期间得到蓬勃发展。二○一二年五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由建设、文化部门进行的传统古村落调查,仅在棠阴镇政府所在地附近的三个行政村共有登记在册、保存比较完整的棠阴古建筑八十一处。主要代表性的建筑有八府君祠(吴姓大宗祠)、承恩坊、迎恩塔、大夫第、罗氏宗祠、观赏坊、绣花楼、曰字堂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当地各级政府愈来愈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二○○三年七月,棠阴镇被江西省政府定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二○一二年十二月被评为全国生态名镇。

    “承恩坊”又叫功名牌坊,始建于明宣德五年(一四三○年),是知事谭政为当时由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通政大夫、宫廷大书法家吴余庆而建,故坊名“承恩”。承恩坊全木结构,雕工精湛,造型美观,实属建筑工艺精品,四百多年来,历经风月,至今仍一直矗立于棠阴街口,成为棠阴镇一张著名的历史名片。而气势恢宏的“八府君祠”是棠阴吴姓大宗祠,坐落于棠阴镇中街,现为棠阴小学所在地。祠堂建于明神宗万年八年(一五八○年),是吴氏后裔经商夏布发迹后为祭祖而修。祠堂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中堂前是一院落,两旁设有厢房,两廊立柱二十八根,柱皆巨大,四根中堂立柱周长各为二点四六米,据专家考证为“江南民居第一柱”,石础周长达到二点九米,有镂空宝相仰莲图饰,大梁雕雀、鹿、蜂、猴精美图案,隐喻“爵禄封侯”之意。据载,一九三三年,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召开过红军指挥员会议和群众大会,也有一大批棠阴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事业。现今古墙上仍存有大量红军标语,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事迹。新中国成立后,从棠阴古镇又走出来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在全国各地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绣花楼”初建于明代,扩建于清代,整个房屋楼院有九十九间,砖木结构、建筑精美,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里,原乡(镇)政府设在这里办公。这里也是电视连续剧《汤显祖与牡丹亭》的主要拍摄取景地。

    据史料记载,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曾多次游历过棠阴,并将他的惊世之作《牡丹亭》在此演绎。改革开放后,棠阴由于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影视剧组和摄影、旅游爱好者前来。让棠阴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执导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导演王扶林、后起之秀高希希为正、副导演的《汤显祖与牡丹亭》剧组一行六十多人,风尘仆仆来到棠阴镇取景拍摄,热热闹闹了半个多月,着实让古镇棠阴又风光了好一阵子。在实景拍摄地,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拍摄《汤》剧时添置和布置的许多道具。若置身其中,你会有时空在这里交错的感觉。二○○四年暑期的一天,有一对祖籍在宜黄、毕业后留在京城文化艺术界工作的姐妹要去棠阴看看。在陪同她们去棠阴的路上,我问她们以往是否来过棠阴,她们会心一笑,说到过的次数比我还多。我说,不可能吧,我可是在这里工作。她们饶有兴致地说道,她们的外婆就是棠阴人,小时候,在外婆家常住。她们说,小时候常在这些堂屋里玩耍,只觉好奇和有点神秘,现在看看,真是被棠阴昔日的辉煌和精美的建筑所折服,也为家乡厚重的历史渊源自豪。我看得出,在她们驻足凝视和举着相机拍照留影时,眼神里流露出的不仅是欣喜,还有深深的眷恋。

    在棠阴古镇,最为热闹、最具特色、也最受欢迎的民俗文化是正月十五的承恩花灯会。只可惜在宜黄工作几年,我一直未能到棠阴现场感受一下。相传,那是明朝永乐年正月,永乐皇帝邀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们在宫廷楼上饮酒赏灯、吟诗作赋。永乐皇帝兴致一来就喜欢饮酒作诗,而且他作的诗句一定要时任通政大夫的吴余庆当场誊写。这一次,当吴余庆被召进皇宫时,只见他愁容满面,皇帝问他因何事发愁,吴回奏说,自己从小丧父,而家中老母因病卧床不起,冷冷清清,故而伤悲。皇帝为吴余庆的孝心感动,特下旨赐宫廷御灯给吴母观赏。宫廷花灯浩浩荡荡走出皇城,来到宜水河畔的棠阴,古镇大街小巷一时热闹非凡……从此,棠阴有了承恩元宵花灯会,也有了迎恩塔、承恩坊,更有了淳朴善良的棠阴人孝心感天动地的故事。

    因工作需要,我离开宜黄县到抚州市,后来又到上饶市工作,然而,宜黄,特别是棠阴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的一草一木时常浮现在脑海,每次想起,总感到是那么亲切。岁月悠悠,宜水日夜不停地流淌,像唱着一首千年不变的古老歌谣,带着棠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向自己心中的远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